全球吸金18萬億美元 ESG中國征程緣何起步蹣跚

(原標題:全球吸金18萬億美元 ESG中國征程緣何起步蹣跚)

“如今,若缺乏詳盡成熟的ESG投資理念闡述、分析工具與實證數據,幾乎很難納入全球養老基金等大型資管機構遴選委託投資方範疇。”一位國內大型私募基金負責人記者透露。

2019年起,全球養老基金等國際大型資管機構在選擇境內投資機構委託A股投資資金管理時,都將ESG投資策略列爲不可或缺的“准入門檻”。

所謂ESG投資策略,主要是投資機構在選擇股票配置時,側重參考上市公司環境、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等方面的努力與成績。

此舉也被全球金融市場視爲“綠色金融投資”。

這些年,全球金融市場“黑天鵝事件”事件不斷,令ESG投資策略備受全球資本青睞。

全球可持續發展投資聯盟(GSIA)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僅2019年,將ESG因素納入投資決策的全球資產管理總額逾18萬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ESG投資策略也在中國金融市場迅速興起。截至10月26日,國內已出現逾15只專注ESG投資的公募基金產品,資金規模達到約766億元,同比增長超32倍。此外,衆多私募投資機構也紛紛研究ESG投資策略,作爲A股投資模型的重要組成部分。

“某種程度而言,ESG有助於規避投資風險。”華寶興業投資副總監閆旭女士指出。畢竟,ESG投資策略和價值投資理念是一脈相承的,體現資本對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趨勢的密切關注。尤其是基金經理在考察一家上市公司時,總會發現負面事件在財務指標的體現過程會相當“滯後”,但在引入ESG指標後,基金經理就能及時洞察這種潛在的投資風險,避免不必要的投資損失。

數據顯示,當前逾95%遭遇“爆雷”的A股上市公司最突出的問題,是控股股東與上市公司的大量違規關聯交易,這與上市公司未能形成科學合理治理機制密切關聯。而對公司治理架構合理性的高度關注,恰恰是ESG投資策略的一大特色。

但是,ESG投資策略在中國方興未艾之際,仍面臨諸多發展難點。

多位私募基金經理向記者指出,當前中國ESG投資生態系統仍處在相對早期的發展階段——在數據質量標準制定、專業服務、ESG研究、投資者教育、人才培養等各個環節與國際先進水準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作爲ESG投資流程的重要一環,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是否較高,披露標準是否與國際標準接軌,直接關係到ESG投資策略成敗。

目前,中國A股上市公司在這方面的信息披露仍相對薄弱,導致不少私募基金的ESG投資策略回報不盡如人意,令海外投資機構不大敢將更多資金交給他們開展A股投資管理。

因此,越來越多國內私募基金正嘗試引入金融科技用於精準識別上市公司是否滿足ESG投資標準,從而提升ESG投資效率與業績表現。

ESG投資策略風靡國內一、二級投資市場

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暴發,則意外催生ESG投資熱潮再起。

晨星(Morningstar)統計,今年一季度全球ESG基金獲得456億美元資金淨流入,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同期全球基金市場淨流出3847億美元資金。

“這驅動我們加大ESG投資策略的研發力度。”上述國內大型私募基金負責人向記者表示。但他承認,當前中國ESG投資策略研發仍在起步階段,衆多機構仍面臨信息獲取不全、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等窘境,顯得“巧婦難爲無米之炊”。

不過,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記者多方瞭解到,部分公募基金在ESG投資策略研究方面已積累不少經驗。比如嘉實基金在2018年初設立專職ESG研究團隊,負責開展個股ESG評級行業專題研究,推動內部投研ESG整合與ESG策略開發等工作。

在一位公募基金投資總監看來,這背後,是公募基金率先感受到國內養老基金與國際投資機構的“擇偶壓力”——社保基金、海外大型資管機構、QFII機構在尋找A股資產委託投資方或投資顧問機構時,都極其看重競標機構的ESG投資策略是否契合自身投資理念。

“從那刻起,我們要求投研團隊在日常投資研究環節都必須深入應用ESG投資工具,篩選和優先配置那些ESG表現優秀且注重可持續發展的A股上市公司,並儘早識別潛在的高風險投資標的。”他指出。比如能源類上市公司一旦遭遇環保處罰事件,就會被他們剔除在投資範疇之外。

這位公募基金投資總監承認,要了解能源類上市公司是否符合ESG投資條件,並非易事。由於多數能源類上市公司高管都將相關部門環保調查問責視爲公司重要機密。他們主要通過大數據爬蟲技術查詢各地媒體報道,瞭解當地環保部門近期是否頻繁約談能源類上市公司等,從而提前做好風險防範措施,從而避開了不少投資雷區

記者多方瞭解到,目前ESG投資策略也在國內股權投資領域得到廣泛應用。

一位國內大型股權投資基金合夥人向記者直言,在項目篩選階段,他們會引入國際先進的ESG投資標準,早早排除某些涉嫌環保問題的特定行業與公司,並將ESG投資標準融入整個股權投資交易評估體系,包括與擬投資企業創始人、管理層針對已發現的ESG問題進行溝通,提出相應的改善意見。

“目前,我們正幫助一家已投資的飲用水淨水服務企業推動酒店行業開展去塑化行動,即用納濾淨化健康水替代客房塑料瓶裝水,此舉無疑會提升前者的ESG表現,贏得更多股權投資機構的青睞。”他表示。

信息獲取分析能力待解

值得注意的是,信息獲取不全、數據分析能力不足正制約國內投資機構持續擴大ESG投資策略版圖。

其實,這也是全球投資機構共同面臨的痛點

英仕曼基金經理賈森·米切爾(Jason Mitchell)曾表示,衆多上市公司只有5-7年的財務數據可供分析建模。對定量研究人員而言,這些數據作爲ESG投資策略算法基礎的體量實在太小。

“相比而言,從A股上市公司獲取足夠信息進行分析的難度更大。”前述國內大型私募基金負責人向記者直言。究其原因,一是不少A股上市公司在ESG方面的信息披露較少,且不少ESG信息相對分散且缺乏標準化,令投資機構難以輕鬆獲取全面有效信息,二是國內投資機構在ESG信息披露、評級與投資決策的研究仍處於早期探索階段,往往會漏掉不少關鍵信息,導致ESG投資評估體系實際運營效果未必理想。

記者多方瞭解到,目前大數據分析與深度學習智能技術“幫了不少忙”。比如有私募基金使用爬蟲技術,對上市公司各類公開信息進行全方位蒐集,在海量信息裡捕捉有效數據,再通過深度數據清洗,找出自己所需的關鍵ESG數據,從而實現ESG各類投資指標的標準化,令ESG投資模型運營效率得到持續優化。

尤其是E(環境)與S(公司治理)方面,若投資機構僅僅能從公開信息與媒體報道抓取上市公司環保處罰,污染排放處罰、資源消耗與產品召回等信息,往往顯得時效滯後。但藉助金融科技技術,不少私募基金已成功從行業傳聞資訊,地方媒體報道里率先捕捉到上述極有價值的信息,從而儘早剔除相關股票規避投資雷區。

此外,不少國內私募基金與大型金融機構還引入大量歐美市場的ESG投資模型,比如建立基於NLP以及機器學習技術搭載的ESG輿情監控類平臺,根據系統設定的數百個ESG相關輿情標籤,對上市公司實時輿情進行抓取分類並及時反饋潛在的投資風險。

“不過,這些海外ESG投資策略舶來品也會遭遇水土不服。”多位私募基金交易員透露,由於海外NLP(自然語言處理,英文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縮寫 是研究人與計算機交互的語言問題的一門前沿科技)技術在理解語言文本意義方面存在“偏差”,有時它們會將負面信息解讀爲“好信息”,導致他們多次人工干預糾正,避免重大投資失誤事件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