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吧 嫦娥》開闢融媒體短視頻科普大有可爲的新空間

(原標題:《飛吧 嫦娥》開闢融媒體視頻科普大有可爲的新空間

12月17日,“嫦娥五號”探測器返回器攜月壤返回。在20多天的時間裡,“嫦娥五號”克服重重艱險,跨越多個驚心時刻,圓滿完成中國探月工程一期任務

在此期間,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精心策劃精準定位、精細打磨,高效製作推出融媒體科學短視頻《飛吧 嫦娥》。該片共7集,每集5分鐘,緊緊圍繞“嫦娥五號”從出發到回家的征途,聚焦“嫦娥五號”追月關鍵“動作”,擷取發射、測控、落月、採集、交會對接、月壤轉移、返回等7個重要環節,以科研專家的權威解讀、難得一見的科研試驗影像以及高水準的節目質量,硬核詮釋中國探月的科技亮點,在衆多的新聞熱點報道中獨樹一幟,令人耳目一新。

一、首次獨家公開“嫦娥五號”珍貴研製鏡頭,彰顯中國科技邁向航天強國里程碑

《飛吧 嫦娥》首次公開了部分科研關鍵環節和技術的研製場景,通過親歷研製過程的工程師、科學家的權威解讀,展示了“嫦娥五號”工程的難度和挑戰。“嫦娥五號”創下五項“中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採樣,二是地外天體點火起飛,三是月軌對接,四是高速回歸,五是地外樣品的研究與分析。在103個小時的飛行過程中,“嫦娥五號”順利地完成月面起飛、交會對接、返地控制等一系列高難度環節,爲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發展規劃畫上了圓滿句號。該片獨家精準聚焦,詳解硬核技術,如“嫦娥五號”在月球進行的軟着陸,改變了過去探測器的盲降方式。用反推力發動機進行“剎車”,這項技術難度極高,只有個別國家掌握,也查找不到任何有價值的參考資料。歷經無數次失敗,燒燬了四五臺樣機,蘭曉輝團隊耗費兩年的時間,終於突破難關。月表面採樣和深度鑽取,工程師鄧湘金介紹,經過無數次試驗,一款空心的螺旋鑽頭脫穎而出。採集到的月壤,直接進入安裝在鑽桿裡的一個軟袋子中,鑽的同時也解決了取的問題。從採樣到封裝,無人操作,基本實現全自動。月壤轉移時,軌道器和上升器之間仍然有626毫米的空間,如何在太空中跨越這段半米多的距離?工程師們腦洞大開,從毛毛蟲蠕動的原理中獲取靈感,設計出精確的連桿蠕動抓取推送裝置,解決了這一難題。上升器月面起飛也是一個絕活,與地球環境不一樣,沒有安全的發射架,在38萬公里遠的月球上進行無人點火發射,遠程遙控對接技術。其中很多成績在我國航天史,乃至當今世界航天史上都是第一次。該片彰顯了中國不斷提升的航天能力與堅定毅力,及其背後衆多科研人員的集體智慧和不懈奮鬥,從而使本片對“嫦娥五號”的呈現不僅到位,而且與衆不同。這部短紀錄片是對鍥而不捨的新時代科技創新精神的致敬。它以“航天精神”爲內核,與當下現實形成觀照和呼應,釋放出民族精神的強大力量。

二、創新制作方式,緊貼新聞時效生動勾勒探月工程科技魅力

“嫦娥五號”全球矚目,如何在最短時間用紀錄片反映這一重大科學事件,是一個新的傳播課題。傳統的長紀錄片,製作流程長、週期長,無法在新聞熱點時效內滿足觀衆需求。因此,導演組選擇主動進行創作方式和表達語態的改變,從當下觀衆的收視需求和習慣出發,積極利用自身優勢和長期積累,不斷探索內容供給的創新方式,最終着眼於對科學短視頻的深度打造,注重發揮其短小精悍,快速反應的特點,有利於全網傳播,也有利於爲同題材長片的製作播出進行知識鋪墊和品牌鋪墊。

本片展現了過硬的創作實力,既完成了對新聞時效的緊密貼合,又完成了對科技內涵的深入挖掘和藝術表達,爲中國航天貢獻了一份獨特的視覺檔案。簡潔凝練的解說詞與酷炫的音畫元素,以及圍繞“嫦娥五號”探月任務提煉的有趣問題和形象比喻,都在短時間內迅速引發了觀衆對科研奧秘的關注與探究,生動勾勒了科技創新的魅力。如爲什麼選擇“胖五”?第一集揭秘“嫦娥五號”探測器重達8.2噸,只有“長征五號”大推力火箭才能托起它,並把它直接送入地月轉移軌道。如中國的深空測控站都分佈在哪裡?擁有哪些“千里眼”?第二集詳細揭示中國深空測控網的科技奧妙。第三集解讀“嫦娥五號”軟着陸的關鍵技術。爲什麼着陸前還要懸停片刻?怎麼判斷着陸點是否平坦?如果有石頭或者深坑,該如何躲避?隨後各集則進一步聚焦月壤的採集和返回。如月壤怎麼鏟?如何挖?鑽頭有什麼特別之處?取芯管外爲什麼要套一個長筒襪一樣的小袋子?交會對接如何“相見握手”? 月壤轉移裝置有什麼巧妙設計?返回器靠什麼來控制姿態和軌跡,找到正確的回收地點?該片以國際視角,細膩的寫實風格,娓娓道來“嫦娥五號”背後的故事。通過採訪,深入淺出,製造懸念,在及時解答一個個問號中,呈現出對重要事件的敘事和紀錄美學的觀照。此外,該片影像構圖工整,畫面剪輯豐富飽滿,聲音設計新穎獨到,三維動畫演示通俗形象。《飛吧 嫦娥》製作精良,代表了當代電視製作的前沿水平。

三、用紀錄片形態延伸時事熱點話題,打造融媒體多樣態傳播,助力創新精神在中華民族中的深植與培育

紀錄片是時代的晴雨表,是時代的體察和記錄,是對時代的思考和表達。《飛吧 嫦娥》用紀錄片的形態貼近並延伸時事熱點話題,是科學類節目的又一次創新實踐。本片通過對科技題材的創新表達,激發並引導大衆思考科學技術創新將對人類未來產生怎樣的巨大影響和改變,積極助力科技創新精神在中華民族中的深植與培育。

《飛吧 嫦娥》在央視紀錄頻道、央視頻進行首播,同時針對網絡用戶特點,充分開發本片視頻資源,全方位、多角度、多主題進行碎片化視頻生產,有幾分鐘精編版短視頻,也有伴隨每集播出的精切選段等等,視頻提供豐富多彩,實現了多渠道多屏幕的結合。#飛吧嫦娥#微博話題閱讀量1043萬次,“硬核科技”微信推文累計閱讀量2萬加。

央視頻《飛吧 嫦娥》、微博、微信公衆號、#飛吧嫦娥#“話題,@CCTV9紀錄,#微博紀錄片聯盟#等等,形成了融媒體傳播矩陣,幾乎每一集和短視頻都成爲“爆款”收割巨大流量,引起海內外觀衆的強烈關注。“嫦娥五號爲你打CALL!”“爲祖國驕傲!”“太讚了中國航天人!”“我完全被《飛吧 嫦娥》深深吸引!每一集要兩刷!”“鑽取月壤原來這麼不容易!”“毛毛蟲蠕動居然讓航天人發明了連桿蠕動抓取推送裝置!太了不起!”“中國確實邁入航天強國,嫦娥五號就是里程碑!”形成輿論熱點!

“用新聞的速度創作融媒體短視頻,用紀錄片的藝術呈現‘嫦娥五號’探月工程”,不僅創新了紀錄片時度效的紀錄,《飛吧 嫦娥》從多個維度普及展示嫦娥五號和航天科學知識,彰顯中國科技邁向航天強國的里程碑,致敬鍥而不捨勇於創新精益求精“航天精神”,提升觀衆的科學素養,既有權威性,又不失趣味性和話題感,帶來新奇的觀看體驗,成爲科普短片精品力作,開闢了融媒體短視頻在科普領域大有可爲的新空間!(王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