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高校科研要有真發現,解決真問題

“我們要推動高等學校科技工作轉型發展,從數量積累轉向質量提升。”12月3日,在介紹“十三五”期間高等教育發展情況時,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坦言對標新時代的新需求,對標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目標任務的要求,高校科技創新工作還存在明顯短板和不足,還需轉學風,提質量。

迴歸科學研究初心

轉學風,就要進一步加強學風作風建設,加強學術道德教育和學術規範訓練,引導廣大科技人員迴歸科學研究的初心,腳踏實地、潛心學問,消除學術泡沫,自覺抵制急功近利。“我們希望真正做到基礎研究要真有發現,技術創新要真解決問題成果轉化要真有效果。”

政策方面,則進一步深化高校科技評價改革,樹立正確的政策導向。今年高校科技工作的一號文和二號文,分別關注專利質量和破除“SCI至上”。提高專利質量,是要擠專利水分,促成果轉化,提升專利轉化率。破除“SCI至上”,是要打造新的創新文化和新的價值追求,倡導潛心學問、水到渠成的科研生態文化。

“我們還要進一步加強高校科研誠信建設。”雷朝滋說,要強化紅線意識,對學術不端行爲實行零容忍高壓態勢,嚴肅處理,絕不姑息。要加強對科學道德、學術不端、科技倫理的理論研究,完善科研誠信制度建設。

在提質量上,則要加強原始創新和集成公關

高等學校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肩上責任重大。在回答科技日報記者提問時,雷朝滋指出,爲推動基礎研究,教育部着眼於建設科技強國的需要,採取“兩手抓”的策略:一方面大力推進自由探索,充分發揮高等學校自由寬鬆、人才濟濟、多學科交叉優勢,特別是發揮源源不斷的本科生研究生作爲創新生力軍的優勢,進一步建立健全相應體制機制;另一方面加強有組織科研,在一些關乎國家建設、民族復興的戰略關鍵學科領域,有組織地進行佈局

打造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高地

2018年,教育部啓動“高等學校基礎研究珠峰計劃”,在“雙一流”學科里布局建設一批前沿科研中心,聚焦重大前沿科學問題和關鍵核心技術基礎研究短板,面向世界匯聚一流人才,建成高校基礎研究領域的大團隊、大平臺,成爲國家基礎研究的戰略力量,目前已經佈局了14個前沿科學中心,包括腦科學量子科學、合成生物等前沿領域。

此外,高校自身也在積極推進前沿科學實驗室的建設,提升前沿科技領域實驗室的研究層次和規模。

“基礎研究走到今天,沒有手段條件上的突破,原始創新是非常艱難的,所以我們必須在研究手段、研究條件上下功夫,建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雷朝滋說,高校牽頭建設的10餘項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全部開工建設。此外,教育部還加強數學物理基礎學科創新能力建設,在高水平大學建設一批數學中心、前沿物理中心和生命科學中心,打造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高地;積極推進與國際高水平大學和研究機構在基礎研究領域的科研合作;提升高校開展基礎研究的能力,建設一批野外科學觀測臺站和科技資源平臺。

“我們希望高等學校今後要求科研人員,不要什麼好乾就幹什麼,什麼容易幹就幹什麼,什麼容易出成果就做什麼。那樣做數字好看,但實際支撐不足。”雷朝滋說,他們希望通過科研平臺、科研團隊的實體化建設,通過科研人員的潛心學問、紮實工作,真正提升創新質量效果。(張蓋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