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關鍵技術攻關遭遇“人才之困”

當前,芯片斷供危機仍未完全解除,汽車產業卡脖子問題將成爲一場長期戰役。汽車產業應做好長期應對的準備,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纔有可能徹底解決“卡脖子”危機。人才短缺尤其是學科技術人才不足是當前汽車產業面臨的現實問題之一,這一點在芯片問題上尤爲突出,需要引起高度重視。人才短缺問題的緩解乃至解決,方能推動汽車產業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危機。

人才總量不足、質量不高 培養體系尚不完善

工信部總經濟師許科敏介紹,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創新型技能、高素材人才佔比偏低,高技能人才僅佔技能人才總量的28%,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成爲工業和信息化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制約之一。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李學林認爲,儘管產業規模不斷增長,但當前我國仍處在產業結構調整期,產業轉型升級壓力大,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大部分仍集中在產業鏈應用層面,產業鏈上層參與度低,產業鏈供應鏈基礎不牢、水平不高,產業強鏈、補鏈任務較重。

當前,汽車領域的產業人才現狀存在幾個共性特徵。首先,人才專業、知識結構要求發生變化,跨專業、跨學科、跨行業人才需求趨勢明顯,智能網聯汽車、智能製造兩個領域產業人才多學科融合特徵較爲突出;其次,軟件人才存量呈快速增長態勢,關鍵軟件是我國急需核心技術突破的領域,也是國家發力較多的領域;再次,本科學歷人才成產業發展骨幹人才梯隊,但碩士、博士學歷佔比較低。本科學歷從業人員已成我國重點領域產業發展的創新主體,但高端人才仍有所欠缺,不利於我國汽車產業高新技術發展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院校汽車人才供給方面,新專業、新學科設置步伐正在加快。學科/專業設置數量上,關鍵軟件、智能製造、工業互聯網領域相關學科/專業設置數量已超過70個,此外,人工智能相關專業37個,集成電路、智能網聯汽車、區塊鏈領域的相關學科/專業設置數量也在10~30個之間;相關專業畢業生數量規模逐年增加,但相關專業畢業生流入本行業就業比例較低。

受行業前景、工作環境、薪酬待遇等多種因素影響,流入本行業就業畢業生比例較低一直是困擾企業和院校的一個主要問題。據測算,智能網聯汽車相關專業本科畢業生流入本產業的比例約爲0.82%;智能製造相關專業本科畢業生流入本行業的平均比例僅爲3.89%,高等專科畢業生流入智能製造的平均比例爲6.67%。其他領域也存在類似的情況,這些客觀存在的問題需要引起重視。

“人才總量不足、人才質量不高、人才培養體系不完善是汽車產業在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方面人才的現狀。”中國汽車人才研究理事長朱明榮在接受《中國汽車報》記者採訪時介紹,在智能汽車產業鏈企業中,幾乎每家企業都面臨着不同人才問題的挑戰,優秀的人才一將難求,合適的人才少之又少。無論汽車芯片設計人才,還是系統架構師,都是行業內急缺的人才。未來5~10年,車企最核心的財富之一將是軟件工程師,汽車軟件和硬件人才將各佔一半,而人才總量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事實上,因爲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是跨學科領域,從人才培養上就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有些領域甚至是多年的“冷門”,現在突然熱起來,人才儲備補足的問題自然會凸顯出來。

在人才總量不足的同時,人才質量不高的問題也客觀存在。朱明榮認爲,當前行業人才整體質量和美國相比,無論是在項目實踐,還是在經驗積累方面還有一定的差距。現在智能汽車各個細分領域內頂尖人才數量較少,沒有形成結構合理、梯隊明晰的人才隊伍,特別是跨領域和複合型創新人才整體都非常緊缺。高級技術人才的專業性極強,傳統汽車技術人才多是圍繞傳統機械製造技術培養和成長起來的,一旦和通信、ICT等行業跨產業結合,很難掌握跨學科的高精尖的技術,這是人才質量較低的一個長期客觀存在的原因。

事實上,由於發展歷史較短,我國的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建設完善,尤其是在智能汽車領域,無論是從企業端,還是高校端,人才培養體系都還處於探索迭代中,產教融合的程度需要深化,需要不斷完善。國家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中心總經理、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秘書長原誠寅認爲,我國應該有合理的規劃,發揮全產業鏈上下協同的機制,從源頭尋求解決之道。“當前我國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在體制機制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原誠寅認爲,基礎科學研究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有容錯機制和完善的配套體系支撐,而目前,我國的科學研究都是以目的爲導向,要求短時間內拿出成果,這本身就存在很大的弊端,“有些研究,可能一位科學家一輩子也弄不明白,或者出不了什麼大的成果,但是這個研究的過程是必須的,他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在研究過程。這也是我們很多基礎研究都落後的根本原因。”原誠寅強調,在很多方面,我國的確與發達國家存在一定差距,這不是三五個月甚至三五年就能解決的。這是必須正視的問題,要有長期攻關研究的恆心,並創造一個良性的研究機制體制,包括人才的激勵機制,協同全產業鏈上下游,從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

加速重點人才培養勢在必行

許科敏強調,汽車產業人才培養要在“融”字上聚共識,深化產教融合、產才融合,強化供需對接,健全多部門協同工作機制。還要在“高”字上下功夫,突出“高精尖缺”導向,壯大高水平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隊伍。最後,要在“用”字上見實效,加強研究成果運用,引導企業健全用人制度,廣聚有用之才、用好用活人才。

在朱明榮看來,立足汽車新技術發展,行業需要加速汽車領域重點人才培養。放眼未來,數字化轉型勢在必行,人才的頂層設計要先行一步。軟件定義汽車的趨勢愈發明顯,軟件人才需求強勁。對標國際先進企業集團,人才國際化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體系化建設新型高技能人才隊伍,是提升整體制造強國的有效途徑。“所以,數字化人才、汽車軟件人才、複合型國際化人才和新型高技能人才,這四支人才隊伍建設將是決定汽車產業能否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因素。”朱明榮強調,“十四五”期間必須花大力氣,加速這四大重點人才的培養力度,築牢汽車產業發展的“人才池”。

朱明榮認爲,在人才的培養上,既要聚焦人才發展重點,創新產教融合模式,還要兼容幷蓄,在開放中加強人才交流。在聚焦人才發展重點,創新產教融合模式方面,企業和高校需要針對汽車重點人才展開深入探討,行業協會可以搭建雙方定期交流的平臺,將企業的人才需求、崗位和高校的人才培養精準對接起來,推動汽車重點人才的創新發展。同時,中國智能汽車產業要實現創新發展,需要行業企業真正抱團取暖,開展實質性、高質量的深度合作。未來產業重構更多的是跨躍式的改變,跨界融合將成爲常態,行業企業更需要走出去,和相關的跨界企業進行人才培養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用開放的心態擁抱行業所需的“新人才”,要兼容幷蓄,在開放中加強人才交流方面。

進入新發展階段,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新興產業領域、交叉學科領域、前沿研究領域急需大批高端人才,在技術研究、應用研究等方面與國際同臺同步競爭,5G、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製造業深度融合,傳統制造模式面臨深刻變革,產業人才由傳統的低技能、勞動型人才向現代、高技能、技術型人才轉變,一些產業存在薄弱環節、存在卡脖子的問題,影響到產業鏈安全穩定,急需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瓶頸。事實上,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面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重大變化,跨學科人才成爲重點需求。原誠寅表示,在一些顛覆性領域,要有重新來過的決心和準備,從零開始,做好基礎研究、加強人才培養,做好級別劃分之後,可以區分重點,集中在某幾個領域攻關,實現突破。

人才培養還需政企齊發力

國家層面採取行動重視人才培養,企業層面加強人才引進,人才不足的問題已經引發各方重視。2016年中央出臺《關於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意見》、《關於分類推進人才評價機制改革的指導意見》等政策以來,我國人才評價制度改革邁出重要步伐。與傳統評價制度相比,其重大進步在於針對基礎、應用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人才,以及教育、醫療衛生等不同門類人才等給出不同的人才評價導向,深化了“分層分類”的專業化評價。

2018年,教育部會同科技部等六部門啓動實施拔尖計劃2.0。擬在基礎理科、基礎文科、基礎醫科領域建設一批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目前已分兩批遴選出199個基地。2018年,工信部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創新重點任務揭榜工作方案》,希望通過“揭榜掛帥”方式,從衆多人工智能創新活躍的主體中,遴選一批創新能力強、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單位。隨後,雲天勵飛、曠視、馭勢科技等一衆AI領域的創新型民企,都拿到了“國字號”任務。

教育部2020教育金秋系列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佈《關於加快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了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戰略目標和改革舉措。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司長洪大用指出,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研究生教育取得了豐碩成果,但當前,我國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對研究生教育規律的認識還不到位”、“對緊缺人才培養和‘卡脖子’技術突破的支撐不夠有力”等一些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教育部提出“十大專項行動”,解決“卡脖子”的人才問題,包括以超常規方式加快培養緊缺人才,鼓勵設立“產業導師”,擴大直博生招生比例,支持具有極高保護傳承價值的“絕學”、冷門學科等。

2020年起,取消高校自主招生,實行“強基計劃”。聚焦高端芯片與軟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進製造和國家安全等關鍵領域及人才緊缺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突出基礎學科的支撐引領作用,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相關專業招生,旨在選拔培養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

當前,人才的競爭是汽車領域競爭的關鍵,威馬汽車創始人、首席執行官沈暉表示:在智能汽車方面,誰的工程師‘強悍’,誰的技術就強。”人才的競爭已經曾爲車企競爭的關鍵,尤其是在高端技術人才方面,企業在加強培養的同時,也在積極引進,掌握跨學科、高精尖核心技術的人才已經得到企業的重視。

挖掘華人工程師隊伍優勢

中國汽車芯片產業創新戰略聯盟聯席理事長董揚認爲,在芯片等核心技術領域,我們引進的海外專家還不夠,或者說缺乏核心的技術引領者,這是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

在董揚看來,儘管國內在跨學科、AI、ICT等技術領域人才儲備不足,但全世界華人隊伍卻並不缺乏這類人才。“當年我們很多走出國門去國外學習研究的人才,並未能進入當時的熱門領域,而不得不進入當時的冷門領域,如AI、ICT等。多年之後,這些領域成爲熱門,這些華人遍及全世界各國,成爲很多領域的頂尖人才。”在董揚看來,站在全世界高精尖人才的角度看,並不缺乏華人工程師、科學家,在長遠謀劃、加強本土培養的同時,我國汽車產業也可以充分利用全世界華人工程師隊伍,把那些當年走出國門的工程師人才吸引回來。“未來,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面前,中國的角色定位將發生變化,由模仿跟隨者轉入創新發展階段,我們要重新審視教育體系,重點培養跨學科、高精尖技術人才。”董揚說。

董揚強調,人才引進不是一個輕鬆的過程,如果不能構建良好的發展生態,就無法吸引頂尖人才迴歸,我國一定要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構建健康的產業發展生態,才能形成良性循環,在根本上解決“卡脖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