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餚包加熱成外賣,消費者知情是前提

很多人以爲天天吃的外賣是廚師現做的,但實際情況可能是,商家並沒有廚師,而是事先購買好了菜餚包,接單後,便將冷藏已久的菜餚包拿出來進行復熱,幾分鐘時間菜品就可以出鍋了,然後通過外賣員送到消費者手中。一些外賣菜餚包的保質期最長可達18個月。

就菜餚包這個行業本身來說,其並沒有什麼問題,反而可能是一種創新。比如,想要吃正宗淮揚菜,以前只能去揚州。而在不同飯店、不同廚師那裡,吃到的菜品風味也有很大區別。但現在,已經有不少企業在探索中餐工廠化標準生產,希望讓地方特色美食跨過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

菜餚包就有這樣的特點。可以預計的是,隨着相關技術突破,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中餐以菜餚包形式出現。所以,菜餚包本身沒有問題,問題是它出現在了外賣裡。在外賣中使用菜餚包,首先要回答的是,其是否符合食品安全。據稱,這些菜餚包品類豐富,價格便宜。如果是正規廠家嚴格按照標準生產,菜餚包安全問題不大,就怕菜餚包來自三無小作坊。而且,這些菜餚包很有可能經過了長途運輸和長期保存,這在相當程度上增加了食品安全的風險係數

其次,消費者的知情權應該得到有效保證。當消費者選擇在外賣平臺下單,其是否真的清楚知道自己食用的是加熱菜餚包?是否能夠有效獲取這些菜餚的保質期限等信息?外賣交易也應建立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上,賣家不能混淆視聽,給消費者造成誤會甚至欺騙。

再有,平臺方對於一些商家大量使用菜餚包是否知情?如果不知情,說明來自平臺方的監督有待加強;如果知情卻未形成對相關商家的有效監督,那麼極有可能在發生糾紛後受到牽連,被要求共同擔責。

所以,外賣菜餚包不是不能用,而是如何安全地用、光明正大地用,不能隱瞞實情,更不能故意糊弄、欺騙消費者。任何時候公平交易、誠實守信,都是基本商業倫理。(毛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