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發展駛入快車道 任勇:技術創新、人才培養是關鍵

今年2月,OpenAI首個AI視頻生成模型Sora的橫空出世,讓世界再次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時代的衝擊。伴隨着這一里程碑式應用的出現,2024年的AI故事將走向何方?

3月15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工業文化發展中心牽頭成立的AI應用工作組主辦,每日經濟新聞承辦、數智未來場景實驗室協辦的“Sora的啓示:AI應用再飛躍”主題沙龍活動在京成功舉辦。

活動中,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能產品與產業工作委員會主任任勇教授從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兩個方面,闡述了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因素。

他表示,目前在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的五大關鍵因素分別是數據、算法、算力、自動化和倫理。這五項因素將共同作用,相互交織,貫穿人工智能全過程。

同時,他認爲,AI的發展會伴隨着倫理和社會不平等問題,“擁有大量數據、資源和技術的組織、個人可能會在AI時代中更具競爭力,反之則可能被邊緣化。”因此,他認爲,在AI的發展進程裡,我們不光要關注算力等技術性的因素,同時也要關注其背後的技術倫理,加強對技術使用的方向引導。

“算力需求幾乎每3個月翻番”,拓展新的資源空間意義深遠

“算法是人工智能的大腦,算法的改進和創新,使人工智能可以完成越來越複雜的任務,從而更好地進行仿生模擬。”在列舉人工智能發展過程中的五大關鍵因素時,任勇尤其強調了算法的重要性。

作爲支撐算法和數據的基礎設施,算力就是人工智能熱潮中的核心生產力。“算力時代”裡,我們應該如何突破算力瓶頸?

任勇表示,當代基於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方法對於算力的要求在不斷提高。爲了處理大量的數據並訓練日益複雜的網絡模型、實現日益複雜的算法,“人工智能對算力的需求幾乎每3個月翻一番”。

放眼全球,算力已經成爲了世界各國戰略佈局的重中之重。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目前我國AI算力市場競爭可分爲三大梯隊,其中微軟、谷歌等企業部署更具全球競爭力的產品,國內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有百度、阿里、華爲等。

聯想集團與畢馬威聯合發佈的《“普慧”算力開啓新計算時代》報告指出,在全球算力產業規模排名中,中美兩國處於領先地位且中國算力規模增速領跑。據報告測算,預計到2025年,我國算力核心產業規模將不低於4.4萬億元,算力關聯產業規模可達24萬億元。

在各企業爭相突破算力瓶頸的當下,任勇也關注到,人工智能的發展對算力的需求逐漸增加,也在能源消耗方面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智能計算需要消耗的能源是巨量的”。

他舉例,AlphaGo用到1202個CPU和176個GPU,一盤棋的能耗約3000千瓦時,相當於一噸煤的發電量,訓練過程進行了數十萬盤對弈,消耗的能源超過了20萬噸煤的發電量。

“我們需要突破現有資源瓶頸,拓展新的資源空間,這對人工智能的長期發展來說意義深遠。”任勇表示。

AI發展,需重視倫理問題和人才培養

隨着這場科技革命的步伐日益加快,ChatGPT、Sora等標誌性人工智能產品的出現正在深刻地影響着每一個人的生活。但隨之而來的倫理議題也日益凸顯,成爲了人們共同面臨的重要挑戰。

近年來,我國發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原則》《新一代人工智能倫理規範》等多份文件,強調人工智能需要以“智能向善”爲導向目標,要將倫理道德融入人工智能全生命週期。

任勇指出,在人工智能發展的過程中,會出現倫理和社會問題。例如在隱私和數據安全方面,人們擔心個人數據可能被濫用,在個人信息被竊取後,用於定向廣告等。

他還補充說,人工智能會引發責任、透明度問題以及失業焦慮,“自動化和機器人技術的進步可能會導致一些工作的自動化,從而引發失業和職業轉型的問題。”

對此,任勇認爲,解決上述問題需要在技術層面上做到改善人工智能架構、優化人工智能算法、讓人類參與訓練循環;在社會層面上需要嚴格監管、解放思想和堅持原則,同時在人才培養上進一步加強產教融合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