鐫刻時代記憶 探索多元領域——2020年中國紀錄片縱覽

新華社北京4月27日電題:鐫刻時代記憶 探索多元領域——2020年中國紀錄片縱覽

新華社記者王鵬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研究中心等27日在京發佈《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1)》。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紀錄片一方面爲時代留下影像記憶,圍繞抗疫、脫貧攻堅、抗美援朝等主題奉獻了一批紀實精品;另一方面,也積極探索多元主題和新的表現領域,呈現出多樣化的美學特徵。

紀錄片創作緊跟時代主題

過去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紀錄片創作者鏡頭對準疫情發生後的社會,在記錄歷史中爲觀衆提供觀察社會現實的新維度,也以紀錄片爲載體,凝聚起同舟共濟、共抗疫情的正能量。

《2020春天紀事》展現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的積極作爲;《金銀潭實拍80天》講述患者的生死故事,展現平凡英雄和人性光輝;《人間世·抗疫特別節目》採用沉浸式觀察、蹲點式記錄手法,帶來震撼人心的力量……這些影像將成爲銘刻記憶的重要史料。

國家廣電總局宣傳司司長馬黎表示:“過去一年,紀錄片人不顧個人安危,在抗疫一線記錄白衣天使志願者和各界羣衆生活,傳播了真實現場,擔當了社會責任。”

在抗疫之外,脫貧攻堅和抗美援朝成爲2020年我國紀錄片表達的重要主題——

《2020我們的脫貧故事》《承諾》《中國扶貧在路上》等作品,講述不同地區的脫貧故事,用日常細節記錄社會變遷,展現脫貧攻堅的偉大成就

《爲了和平》《英雄兒女》《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等作品,則以抗美援朝戰爭爲敘事主線,彰顯中國人民志願軍敢於拼搏、不怕犧牲的精神氣概

“紀錄片富有真實的力量,是時代發展的見證。”馬黎說。

文化紀錄片精品迭出

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文化紀錄片格外豐富,爲紀錄片領域帶來一片獨特的美學風景。

掬水月在手》通過對古典詩詞大家葉嘉瑩的詩詞人生展開講述,顯示出華夏民族獨有的詩詞情懷。《文學故鄉》從故鄉這一特定視角出發,講述莫言作家如何把現實故鄉轉化爲文學故鄉。《文學的日常》則通過作家與好友對談的形式,展現作家的精神世界

在對歷史文化的探索上,《中國》以12集篇幅講述了從春秋到唐代的文明演進歷程,通過慢鏡頭意象化的呈現方式,爲紀錄片的歷史表達探索新空間;《西泠印社》以一個印社的百年曆史講述文明的變遷;《與古爲友》以體驗的方式探討中國傳統文化,趣味盎然。

報告指出,美食依舊是廣受追捧的紀錄片題材。《風味人間》第二季在世界範圍拓展美食版圖,並用文學對食物進行“點綴”。《風味原產地》《早餐中國》等也各具特色,爲觀衆不斷帶來美食的誘惑。

北京師範大學紀錄片中心主任張同道說:“這些精品力作值得被銘記。從過去一年的作品看,品牌化、作者化是未來紀錄片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紀錄片融合傳播效果顯著

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紀錄片製作傳播方式發生了一定變化,紀錄片播放大屏小屏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通過不同渠道之間相互交融,紀錄片也在轉型與創新中提升了傳播效果。

網絡紀錄片依託平臺優勢和用戶基礎,以短視頻形式展現紀錄片精華,引發受衆觀看興趣。傳統主流媒體則更加重視微紀錄片的製作與傳播,對微紀錄片的題材類型也進行了拓展,在原本以長紀錄片爲主的主旋律題材上,也出現了《我參加了那場偉大戰爭》《閃耀的平凡》等微紀錄片的身影。

在融合傳播基礎上,紀錄片“破圈”效應越來越明顯。過去一年實現“破圈”的紀錄片相較以往,題材更加多元,來源也更加多樣。除美食題材外,以新冠肺炎疫情和歷史文化爲主題的紀錄片,都實現了“破圈”傳播。

報告指出:“‘破圈’能夠爲紀錄片作品帶來更高的熱度以及更加廣泛的受衆羣體,‘破圈’傳播也成爲了紀錄片品牌化的重要目標。”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加快紀錄片媒介生態的急速轉型,中國紀錄片應該把握這一歷史機遇,以互聯網思維重建創造與傳播體系,實現媒體融合,開拓新空間。”張同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