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逃廢債 讓“信”迴歸信用債

(原標題:打擊逃廢債 讓“信”迴歸信用債)

“天時 地利 人和”

推動了信用債發展的黃金時期

我國信用債規模現已居全球第二,成爲實體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債券市場融資,拓寬了融資渠道、改善了融資結構,同時通過參與資本市場融資,也規範內部管理

信用債“信”字當頭。僅憑企業一紙文件投資人就願意購買企業發行的債券,向企業融資,這與發行企業講誠信守信用,與其他各方各司其職、維護信用秩序有着莫大的關係。

我國過去十幾年信用債市場的快速發展,是多方面因素推動的成果。首先,宏觀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爲信用債市場發展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其次,相關監管部門踐行註冊制,降低行政干預,充分發揮市場的活力,形成一套制度,實現信用風險揭示、定價、交易和管理。再次,市場主體各司其職,中介機構提供專業服務,提高合規性,發行企業切實履行信息披露、還本付息義務

當然,講信用並不是毫無風險。我國債券市場較長一段時期並無違約,這不利於信用債定價和投資,也導致債券市場的風險發現、分擔機制不能有效發揮。在較長一段時間裡,市場參與者都呼籲有序打破“剛性兌付”,讓信用風險真正釋放。

違約的出現意味着我國債券市場走向成熟

2014年以來,信用債市場開始出現違約,儘管近幾年違約有所增多,但是總體來看違約率還是比較低的。2020年10月末,公司信用債市場的違約率約0.63%,這低於同期的銀行貸款不良率。從國際市場來看,根據穆迪的統計,1920-2017年全球債券市場平均違約率爲1.16%。相比而言,我國債券違約率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

債券違約是正常現象,沒有違約的市場是不健康的市場,這要客觀地看待。隨着信用債市場風險的有序釋放,投資者羣體更加理性、成熟,對打破剛兌的認識也愈來愈理性,總體呈歡迎態度。事實上,剛兌的打破,有利於推動形成風險偏好多元化合格投資者羣體,有利於市場信號作用更好地發揮,有利於營造更加理性的投資氛圍,是信用債迴歸本質的基本體現,是市場長遠、穩健發展的必要條件。

對惡意違規“零容忍”,嚴肅市場紀律

但是近年來,個別企業出現了涉嫌欺詐發行、惡意逃廢債的行爲。一方面,致使市場原本的定價體系和風險識別體系發生紊亂,市場信號作用失靈;另一方面,也在短時間內嚴重打擊了市場投資信心,侵蝕市場的投資者基礎。若不及時有效遏制,容易形成風險傳染,將對市場秩序造成衝擊。正因如此,無論是投資者還是監管層面,都對此類惡劣行爲深惡痛絕、“零容忍”。

今年以來,金融委工作會議已多次強調要對資本市場違法犯罪行爲“零容忍”。8月1日正式實施的《關於公司信用類債券違約處置有關事宜的通知》,人民銀行等三部門明確提出要加大對違法行爲的打擊力度,加大對惡意逃廢債行爲懲戒力度,提高違法成本。

同時,自律組織也在發力加強紀律建設。2020年以來,交易商協會作出的自律處分中,警告以上的嚴厲處分佔比達到七成,多家違約發行人、中介機構被重處。近日,就在永煤控股違約引發市場一片譁然之際,交易商協會也迅速作出反應。據悉,指向明確的調查已經展開。

市場在予以積極評價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交易商協會缺乏執法權、自律處分懲戒效果不夠有力的擔憂,呼籲賦予自律組織更有力的懲戒手段,同時希望監管部門及時採取措施,讓違法違規者付出足夠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