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泥白肉沾醬油膏、牛肉麪急加酸菜 讓美食家搖頭的常見吃法!
●精選書摘
前陣子在臺北一家川菜店吃得盡興,每一道料理都達到川菜麻辣鹹香的標準,最後意猶未盡,便追加了一道「蒜泥白肉」,滿懷期待地等一陣子,菜上桌卻讓大家都愣了半響,方纔給予店家的好感全都消失了。因爲這盤蒜泥白肉淋上的竟是加進蒜丁的醬油膏,這實在是任何一間號稱正宗的川菜館都不能犯的錯誤!
姜蒜泥要出汁,自熬醬油纔對味!先來看看蒜泥白肉的正統作法,再來討論爲什麼不能用醬油膏的原因:五花肉連皮帶肉冷水下鍋,加入蔥、姜和紹興酒,大火煮開小火慢燉,煮的過程中要不斷除去浮在水面的血沬,水滾時還要再加點冷水保持攝氏九十度的水溫,讓裡外受熱均勻。
將蒜和姜搗成泥,而不是切末或切丁──別忘了這道菜叫做蒜「泥」白肉,打成泥,姜、蒜纔會出汁,味道也才足夠,而且蒜的量要比姜多很多。準備少許醬油、醋、糖、香油和花椒粉做醬料。
醬油先調入紅糖、香菇、少許八角、山奈、草果等香料用微火熬煮,稱爲「複製醬油」或「複製紅醬油」,淋上自制辣椒油。附帶一提辣椒油好壞的關鍵:需要用溫、中、高三種不同油溫來炸。溫油炸辣椒粉是爲了取其色鮮豔;中溫油淋到辣椒粉上可激發出辣椒的辣味;高溫油加入辣椒粉創造出香氣。
必須用三個碗分裝了辣椒粉,最後再將三碗辣油混合在一起,在我看來,這是將簡單食材發揮到淋漓盡致、也是對辣椒展現的最大敬意的技法。
▲蒜泥白肉。(圖/記者曹悅華攝)
黏呼呼的淋醬,只會遮蓋肉片的鮮甜煮好的五花肉放入涼水中讓肉質變得緊實,用前後拉切的鋸切法切片,將白肉片放到黃瓜片上,這時便可依辣度將辣油、蒜泥調入醬,原則以不蓋過蒜味爲標準,醬汁裡再加點煮肉後放冷的高湯滋味更加鮮美。淋上看似簡單但工序繁複的醬汁,這纔是正統的四川蒜泥白肉。
講到這裡,爲什麼不能用醬油膏的道理就不言可喻了,白肉料理重點在「醬汁不巴味」,也就是說醬汁淋上白肉要往周邊散開,好讓味道均衡,但醬油膏是醬油加糯米熬煮而成,目的是增加黏性,糯米澱粉中百分之九十八.八爲支鏈澱粉,其樹枝狀結構更容易吸附在食物上,所以當我們吃到這種「蒜丁醬油膏白肉」,既吃不出鮮麻開胃的辣油、嗆香解膩的蒜泥,連白肉片的鮮甜肉味,也被黏糊糊的醬油膏一起蓋掉了,多可惜!
把豬五花稱之爲「白肉」並非形容豬肉煮出來的顏色,而是指不加任何調味料的白煮法。加入蒜泥有其科學根據,蒜所含的蒜素與豬肉中的維生素B1結合,會使維生素B1的水溶性轉爲脂溶性,提升人體的吸收力,而豬肉中的維生素B1含量是牛肉的十倍,疲勞時吃了可以迅速恢復精神。
▲牛肉麪。(圖/網友授權提供)
與其猛加酸菜,咬一口大蒜更對味!最後談回臺灣了,吃牛肉麪該不該加酸菜?其實要看料理的結構,像是川菜中的酸湯肥牛,是用發酵過後的酸菜短時間增補牛肉味道的提味法,有去腥解膩之效,但酸菜若加在牛骨熬製的湯頭中,自然是暴殄天物!
臺灣牛肉麪店裡提供的酸菜,大多用的是熟成的大芥菜,比較恰當的吃法是什麼都不加,先品嚐店家辛辛苦苦熬煮的湯頭,吃到最後再加一些爽口解膩。另外還有一個提醒,在店裡點完面到面煮好上桌的這段時間非常珍貴,不要急着吃小菜,要趕快剝大蒜,通常能剝六瓣生蒜配一碗麪就夠了,一旦面上桌就得停手,不然實在對面太不敬了。
先喝一口湯,吸一口面,夾上一塊肉送入口中,接着咬一口大蒜在口中進行不同層次的調味,若手邊有瓶二鍋頭更完美,拿個一口杯一乾而盡,這是男人的暢快!
★本文經寫樂文化授權,摘自《百年飯桌》
★購書連結:博客來:https://goo.gl/gwKZHG誠品:https://goo.gl/MSX4jX金石堂:https://goo.gl/b6wwNJ讀冊:https://goo.gl/Cvvwv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