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漲勢此起彼伏 2021年將處於“持久牛市”?

(原標題:大豆玉米油脂……農產品漲勢此起彼伏,2021年將處於“持久牛市”?)

今年下半年以來,部分農產品(玉米、大豆和油脂)迎來了牛市行情。你是否抓住了這波機會?年底前還能趕上“末班車”嗎?行業人士認爲,在全球經濟復甦預期的帶動下,農產品板塊未來仍有向上空間,大豆、玉米、油脂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補庫預期主導今年玉米行情

玉米價格自從2015年—2019年在低位振盪,期間雖有波動,但始終未有大波瀾。今年的玉米爲何由熊轉牛了呢?

安徽徽糧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朱明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今年玉米行情遠超市場預期,價格上漲主要源於補庫預期。“前幾年的下跌是因爲臨儲庫存龐大,有效供應遠大於需求。2020年初至今,臨儲大庫存時代結束,缺口、產不足需、颱風炒作減產預期、疫情、經濟恢復、國內養殖業向好等因素共同造就了一波近1000元/噸的玉米大行情。”朱明說。

有關數據顯示,截至11月20日,吉林長春玉米出庫價從年初的1740元/噸上漲到2420元/噸,大連港平倉價從年初的1860元/噸上漲至2530元/噸,廣東蛇口港玉米成交價從年初的1945元/噸上漲至2580元/噸,三地分別上漲680元/噸、670元/噸和615元/噸,漲幅均超過30%,接近40%。文華財經數據顯示,大商所玉米指數從年初的1904元/噸上漲721元/噸至2625元/噸,漲幅約38%。

中大期貨農產品高級分析師謝雯認爲,本輪玉米上漲的大邏輯基於市場共識。第一,鐮刀灣玉米產區在臺風天出現之前,預估產量減少約200萬噸;第二,國家玉米儲備大幅減少,目前存量不足3000萬噸;第三,三大臺風影響玉米產量與質量;第四,進口玉米是平衡國內價格的抓手,但玉米仍實行配額制;第五,小麥對玉米的替代在量上有限,且替代效用對豆粕價格的影響大於玉米。

“目前這些利多因素均得到了價格的反映,飼料需求方面玉米用量並沒有出現大幅的減少,預估飼料需求邊際增加的時間點在3月之後。深加工方面,澱粉開工率有所下降,酒精開工率高企,整體玉米用量邊際變化較小。”謝雯說。

“玉米此輪上漲基於市場預計2020/2021年度存在供應缺口,因此屯糧看漲的心態強烈。”一德期貨資深分析師孫超告訴期貨日報記者,目前東北產區包括用糧企業貿易商仍在加價搶收,東北港口爲保證收購量也在跟隨提價。華北地區飼料企業使用小麥替代玉米,使得流向深加工企業的糧源有所增加,價格近期保持高位振盪。華南方面,需求始終沒有有效恢復,再加上進口穀物庫存充裕,價格顯著弱於東北港口,發運嚴重倒掛。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市場人士認爲農戶售糧快於往年,但據瞭解,農戶的糧源並沒有完全轉移到用糧企業,而是被各級貿易商所截留。國家糧食局的統計顯示,入統企業自主商品糧食庫存同比增長32%,南北港口的庫存也處在歷年高位,偏高的渠道庫存能否有效消化是後期需要關注的問題。

孫超告訴記者,今年7月份以來,玉米一直處於上行態勢,根本原因在於需求的恢復好於預期。從飼料工業協會的飼料產量數據看,轉折發生在5—6月,生豬飼料產銷迅速恢復,帶動了玉米、豆粕等原料的需求。另外,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社會經濟秩序迅速恢復,居民消費恢復也有助於農產品的需求。

儘管本週玉米期貨盤面有所回調,玉米期貨主力合約周跌幅爲2.38%,但現貨端屯糧熱情較高,地方拍賣100%成交,現貨價格依然穩中有漲,隨着期貨價格的回落,12月基差明顯上漲。

“近端盤面價格偏弱的原因在於東北港口有大量未消化的拍賣陳糧,這部分糧糧質較差,有進入交割的可能。遠月價格在經過11月的上漲之後,對近月由貼水20變爲升水90,這種價格結構會刺激用糧企業持續使用替代穀物,有助於彌補玉米的供需缺口,所以絕對高價下市場產生了一定的恐高情緒。”孫超說。

上述受訪人士認爲,玉米價格的擾動更大的或來自於供給端。從供給來看,政策的密集調控增加市場可流通的穀物、小麥用於替代玉米的一部分飼用需求。此外,有機構預估2020/2021年度玉米進口量或達到2000萬噸,除了玉米進口量提升,高粱、大麥、木薯、DDGS等相關替代品的進口量本年度可能也將達到2000萬噸。

謝雯認爲,供應端可能日漸寬鬆的預期對玉米價格形成一定的打壓,短期玉米期貨價格或趨於調整。目前玉米現貨上量只有三成,農民惜售情緒仍存,基差或大概率偏強運行,因此,玉米短期或回落至2500元/噸一線。

大豆漲勢暫緩,專家:仍看好中長期走勢

在產區、銷區減產共振的作用下,今年大豆自開稱以來期現價格雙雙走強。今年9月東三省和內蒙的三次颱風,地塊過澇以和作物倒伏帶來的收割進度緩慢,以及局地收割成本增加,爲農民的惜售和開稱價格高開埋下了伏筆。某大豆網主編劉冰欣告訴期貨日報記者,今年大豆開稱價格爲2元/斤—2.1元/斤,隨後價格一路上漲超出市場預期,目前產區農戶手中僅剩下三成左右的餘糧,預計今年年前難有賣糧高峰期。

國家糧油信息中心於12月4日發佈《油脂油料市場供需狀況月報》顯示:預測2020/2021年度我國大豆新增供給量爲11610萬噸,其中國產大豆產量爲1910萬噸,大豆進口量爲9700萬噸。預計年度大豆榨油消費量爲9900萬噸,同比增加640萬噸,增幅6.9%,其中包含250萬噸國產大豆及9650萬噸進口大豆;預計大豆食用及工業消費量爲1610萬噸,同比增加27萬噸,年度大豆供需結餘1萬噸。

劉冰欣認爲,從供應面來看,預估2020/2021年度國產大豆產量爲1910萬噸,供應壓力並不大。

記者發現,11月18日,隨着中儲糧油脂總公司向綏棱和北安直屬庫發出停止大豆收儲的文件,豆一持倉量出現明顯減倉,價格略有回落,而現貨價格因東北的強降雪天氣而仍然上行,新季豆上市不足40天,東北產區大豆價格漲幅已達700—900元/噸,隨後期貨價格在現貨價格的帶動下出現了近期的高點5733元/噸。

因豆一現貨價格居高不下,市場接受度開始下降,農民惜售情緒鬆動,市場大豆流通量增加。截至12月8日,黑龍江、內蒙古、吉林售糧進度大致在70%,少數地區在50%—60%,整體低於去年同期10%—15%。另外,大商所12月2日發佈大豆市場風險提示函,豆一主力01合約自達到5733元/噸的高位後出現減倉下跌,目前較前期高點下跌4.41%。本週產區貨報價應聲而下,目前產區毛糧普遍在2.6—2.65元/斤。

針對價格下降,各地態度不一,一些地區如北安農戶傾向於賣糧,惟恐後市價格繼續下滑,但也有一些地區農戶對糧價有信心,掉價就決定暫時不賣,等價格止跌企穩再考慮出手。

記者在採訪中獲悉,貿易商方面,很多糧點停收。一方面,前期價格漲勢太猛,貿易商普遍害怕價格持續下跌;另一方面是下游銷區的現貨也開始下滑,疊加走貨較慢,因此很多貿易商觀望心態愈發濃厚。

劉冰欣認爲,本週大興安嶺農墾集團“大豆”格尼河農場“大豆”將拍賣,但拍賣糧較少,預計對市場影響有限。中長期來看,由於產量不及預期,以及進口非轉大豆的補給仍存缺口,豆價預計未來依然是穩中有漲。

豆二下半年的上漲主要是受到美豆上行帶動所致,2021年10月前是美國大豆供給全球市場,而USDA報告卻一直在調降產量和庫存,豆二走勢或將繼續跟隨美豆走強。”劉冰欣說。

2021年三大油脂或將繼續振盪上行

近期國內工業品板塊表現較爲強勢。相比之下,油脂板塊高位調整,持倉整體趨於下降,資金關注度有所減弱。廣發期貨分析認爲,2020/2021年油脂基本面迴歸正常,油脂產量增加、消費回升、庫存回落,整體油脂供應略顯偏緊。全球菜籽油供應偏緊、庫存持續下降,棕櫚油產量將逐步恢復。2021年,中國油脂整體庫存水平仍偏低,油脂將補庫存,疫情消散、消費好轉,總體油脂價格或將以偏強運行爲主。

從大週期來看,油脂的上漲週期一般是產業和宏觀共振的結果,產業端主要受棕櫚油和美豆減產提振,一般上漲的前半程主要受棕櫚油減產提振,後半程受棕櫚油減產和美豆減產共同提振。

“本輪棕櫚油的牛市始於自2019年下半年,目前已經持續了一年多的時間,目前油脂價格已經漲至7年來的高位。”國泰君安油脂資深分析師劉佳偉告訴記者,農產品大週期的供需驅動主要在於供應端,從棕櫚油來看,近幾個月的產地降水偏好,2020/2021年度棕櫚油大概率增產,棕櫚油減產的邏輯或將反轉;從美豆來看,目前南美天氣仍處於敏感期,後期天氣仍不佳,美豆或抗跌,不排除仍有上漲的動能。

劉佳偉認爲,宏觀方面,海內外貨幣寬鬆疊加通脹預期、油脂受到配置資金關注,近期油脂板塊資金有流出跡象、工業品更受配置資金青睞。從時間點來看,近十年來,因3月之後棕櫚油將季節性增產,做多資金一般在增產之前會選擇離場,油脂的牛市的轉折點一般在12月或次年1月,但受疫情影響,馬來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仍難以解決,可能導致棕櫚油產量的回升速度不及預期,或延遲油脂見頂的時間。

“短期來看,臨近年底資金謹慎,美豆高位回調、棕櫚油產地出口不佳,國內豆油消費有所減弱、冬季國內疫情仍面臨一定的考驗,油脂面臨一定的回調壓力,本週將發佈USDA和MPOB月度報告,建議投資者在報告發布前輕倉操作。”劉佳偉說。

豆油方面,劉佳偉表示,目前豆油庫存壓力不大,但受高基差影響,貿易商採購謹慎,豆油現貨成交量有所下降,而受美豆出口有所下降以及南美天氣有所改善等因素拖累,美豆也高位回調,此外,近期國內棕櫚油庫存有所回升,國內棕櫚油進口利潤較差、近期採購積極性下降,導致棕櫚油產地出口較差,馬棕油上漲也稍顯乏力。

記者發現,12月8日油脂期價大幅回調,12月7日國家發改委發佈關於做好2021年兩節和兩會期間糧油保供穩市等有關工作的通知,同時中儲糧油脂集中放貨,令市場形成恐慌性拋售,截至收盤豆油2105合約下跌2.5%,棕櫚油2105合約下跌1.93%,菜油2105合約下跌1.56%。

在格林大華油脂高級分析師劉錦看來,從基本面來看,近期並沒有明顯的供給端變化令市場出現拐點跡象,油脂庫存仍在低位,截至12月4日,國內沿海主要地區豆油商業庫存107.929萬噸,上週151.10萬噸;菜油庫存22.3萬噸,上週22.7萬噸,棕櫚油庫存49萬噸,上週48.86萬噸,整體國內油脂庫存仍處於歷史地位。

“12月7日,中儲糧集合競價採購菜油流拍,集合競價銷售也處於流拍狀態,顯示市場處於一個買賣雙方均謹慎的狀態。作爲油脂上漲的領頭羊,棕櫚油沒有發生特別的變化,市場調研顯示,馬棕櫚油11月棕櫚油庫存有望達到154萬噸,爲2017年以來的新低,這帶動馬來西亞棕櫚油期價創出年內新高。”劉錦認爲,雖然目前階段是棕櫚油的消費和出口淡季,但近期由於政策利好不斷,對油脂價格有一定的提振作用。

一方面,印度下調毛棕櫚油進口關稅,從原來的37.5%降低至27.5%,市場預期印度進口棕櫚油將會增加百萬噸的進口量。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棕櫚油進口國,每年進口大約900萬噸棕櫚油,主要來自印尼和馬來西亞。這對馬來西亞棕櫚油期價提供了強勁的支撐。

另一方面,印尼調高毛棕櫚油出口關稅用來反補B30生柴政策的執行,短期看來,出口關稅的增加會對出口形成利空影響,但是從長期來看,出口成本的增加最終會體現在價格之上,市場消費最終會爲成本增加買單。

“從盤面來看,臨近交割月2101合約相對現貨還處於貼水狀態,臨近交割月,期限價格會逐步迴歸,預計期貨盤面的貼水狀態將會被向上修復,進一步靠近現貨價格,這將對遠月合約形成提振,因此油脂2105合約仍有買入價值。”劉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