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惠民生:用活陽光 “點石成金”

利用取之不盡的光照資源作爲動力來源早已不是新鮮事兒。當太陽能最初走進視野,人們或許並未想到,對光與熱的探索不僅帶來了清潔的能源,也成爲一場脫貧攻堅戰役的重要抓手。如今,光伏產業的迅猛發展爲光伏應用奠定了深厚基礎,也提出了新的需求。人們頻頻在光伏板下做起“新文章”。

江蘇,由於與光伏電站協同發展,污水處理廠的運行成本減少40%,水產養殖綜合效益提升5倍,颱風農業大棚異物掛線導致的輸電線路安全風險有望得到解決。多個產業與光伏電站多樣式、多形態的協同融合使能源發展新理念在江蘇具體呈現,江蘇省光伏產業靈活創新、大膽探索、因地制宜的特質使“光伏+”綜合效應在江蘇樣本中得以挖掘放大。

光伏+污水處理降本增效空間拓展同步實現

在現有空間上再造一個廠區,並非不可能。

在江蘇揚州潔源排水公司污水處理廠污水池面上方,光伏電站的運維人員正在清洗光伏板,這個架設在污水池面上的光伏電站覆蓋了該廠70%的區域,基本利用了廠區的全部有效空間。這裡就是江蘇揚州9.7兆瓦分佈式光伏與水務結合項目,是“光伏+水務”領域的全國首次嘗試

2014年,正值我國分佈式光伏大發展的元年。這一年,國家能源局下發《關於進一步落實分佈式光伏發電有關政策的通知》,提出分佈式光伏發電“全額上網”、電站享受標杆電價、增加發電配額等一系列明確而有力的保障措施,分佈式光伏開始了大發展的新階段。

也就是在這一年,揚州污水處理廠光伏發電項目開始醞釀起步。“揚州是國家首批新能源示範城市,‘十二五’時期,國家大力支持新能源尤其是分佈式能源的發展,要求減少耗能大戶對火力發電的依賴。作爲國有企業,揚州城建控股集團決定率先嚐試,在污水處理廠和自來水公司建設分佈式光伏與水務結合項目,追求水務發展的環境效益。”該項目投資方,揚州市潔源光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嚴俊泉談道。

該項目在污水池體上建造網架頂棚,在頂棚上鋪設光伏組件,大幅度提高了廠區空間利用效率。項目於2014年中開工建設,並於當年底併網發電,是國內首創的“光伏+水務”規模化應用項目。項目總裝機容量9.7兆瓦,覆蓋3個廠區,年發電量達1000萬千瓦時,相當於污水處理廠用電量的一半。

該項目建設方中清能綠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黃興華介紹,用電成本佔到污水處理廠運行成本的40%左右,光伏電站在降低企業運行成本的同時,還可實現售電收益。另外,光伏板對污水池的遮擋可有效抑制池內水體藍藻生長,一定程度上提高污水處理效率。“光伏+水務”的成功融合實現了降本增效、拓展發展空間的多重效益。

漁光一體5倍增效來自真正的產業協同

“幾年前,我們現在所在的地方還是一片荒地,這裡的漁民從沒想過能用上這片離海堤只有一公里的灘塗。”在位於江蘇省南通市的如東通威漁光一體項目,中國電力記者看到的是忙碌穿梭於水上光伏設施間的漁船、轟鳴運轉着的魚類增氧和投喂設備,當年的荒蕪之景已不再。

2015年,如東這座曾默默無聞的海濱小城開始了從無到有的嬗變。

遠期規劃光伏裝機容量80兆瓦,佔地2720畝的通威漁光一體項目開始建設。目前已建成併網光伏電站10兆瓦,年發電量1300萬千瓦時。據通威集團副總裁胡榮柱介紹,漁光一體模式所帶來的整體發電收入和養殖收入,可將用戶綜合效益提高5倍以上。

上可發電、下可養魚,光伏與漁業互補發展的模式已出現多年,但要真正實現2個產業的相互促進,並不容易。

如東通威漁光一體項目就是 “光伏+漁業”由“漁光互補”向“漁光一體”發展的標誌性項目,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漁光一體化發展。

胡榮柱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傳統的漁光互補模式只注重光伏發電而不注重養殖,這是因爲大部分企業並不同時具備光伏產業和漁業的雙重專業技術,只能顧此失彼。而只有像通威集團這樣在新能源和新農業兩方面都有着深入研究和積累的企業,才能發揮出漁光一體化的綜合效應。”

“爲探索光伏設施環境下的漁業發展路徑,我們組織專業團隊進行了一年多的研究和試驗。科學選擇魚種和養殖方式,科學確定光伏電池組件安裝方式,使水上環境促進光伏電池組件轉化率提高,水下環境更適宜水產生長。兩種產業的結合真正做到了相互促進,實現了1+1遠大於2的生產效益。”胡榮柱對中國電力報記者說道。

“光伏+漁業”的有機結合,改變了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甚至產生了促進水產養殖業優化升級的衍生效應。該項目培養了智能化水產養殖與光伏運維團隊,研發智能化控制系統,可實現水產品全程可追溯,漁光一體基地也因此成爲優質健康水產品供應基地。

如今,漁光一體發展模式已成爲江蘇因地制宜的特色產業,成功的案例項目層出不窮,項目規模不斷擴大,新技術新模式不斷創新融入。據悉,總規劃裝機2080兆瓦的寶應生態漁業光伏發電“領跑者”示範基地將在揚州獲批建設,項目建成後將成爲世界最大的 “漁光互補”“暫態儲能”項目,示範引領效應值得期待。

光伏+大棚農光互補+平安電力的多贏

南通市港閘區現代農業產業園,農光互補項目又添了一重作用,破解輸電線路異物掛線難題,保障輸電線路安全。

南通位處沿海,每年的颱風季都會使電力設施安全面臨大考。多年前,農業大棚的塑料薄膜等異物被吹起後掛線導致的電力線路跳閘,曾造成過南通市停電事件。自那以後,國網南通供電公司採取了系列強有力措施保障農業大棚上方輸電線路安全。類似的情況雖已多年沒有發生,但安全保障成本居高不下。“每年臺風季的巡線任務十分艱鉅,全市4000多名屬地管理農電工全部出動,再加上外包人員,人力成本實難消化。”國網南通供電公司安監部門負責人介紹。

要破解異物掛線的難題,就要控制住大棚塑料薄膜等異物的隱患源頭。在對輸電線路下的農業大棚進行排查、遷移、規範管理的過程中,農光互補項目給線路運維人員帶來了靈感。

“在大棚頂部搭設鋼架結構平臺,建設光伏電站,可以對大棚起到加固作用,光伏板的遮擋可有效防止異物掛線。同時,農光互補的生產模式可實現土地資源的二次利用,提高單位土地產值,減少棚內作物受損,使生產效益顯著提升。”上述負責人表示。

從今年年初起,國網南通供電公司與當地政府、中天光伏技術有限公司合作進行試點,選取港閘區現代農業產業園220千伏線路下的1.2萬平方米農田作爲試點區域,項目覆蓋18個蔬菜大棚,光伏裝機容量814.2千瓦,項目建成後年發電量達100萬千瓦時。

中天光伏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馮志陽介紹:“農光互補項目通過架設不同透光率的太陽能電池板,能夠滿足不同作物的採光需求,還可以實現反季種植、精品種植,實現原有土地增值。而與電網企業平安電力工作的結合,也爲光伏產業發展賦予了新的意義,拓展了新的空間。”國網南通供電公司安質部負責人告訴中國電力報記者,在經過一個生長週期的經驗積累後,這項惠及電力安全與農業生產的“光伏+”綜合利用項目將在南通500千伏輸電線路下的農業大棚區域全面推廣。

“光伏+”江蘇樣本能源發展新業態的生動呈現

能源發展效率是“十三五”能源發展的重點問題,加快培育能源發展新動能、新產業、新業態成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創新理念、創新思路與創新舉措。能源發展新理念爲分佈式光伏產業尤其是“光伏+”綜合利用方式的蓬勃發展引領方向,注入活力,爲傳統能源發展方式和產業賦予生機。

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江蘇省光伏裝機容量達546萬千瓦,是除三北地區以外光伏裝機容量最大的省份。這一年,光伏發展重點逐步由三北地區向中東部轉移,中東部地區分佈式光伏加速發展。江蘇省以53萬千瓦的新增分佈式光伏裝機位居全國第三位,並實現100%消納。“光伏+”綜合利用方式所產生的多贏效應在江蘇集中顯現。

江蘇省屬於Ⅲ類光照資源區,發展光伏電站的空間資源也嚴重稀缺。然而,作爲電力需求大省,江蘇省每年有700餘萬千瓦時的電力缺口,保障了新能源就地消納,也爲能源高效利用提出了迫切要求。

繼2014年國家能源局明晰了分佈式光伏的大發展方向後,江蘇省連續下發《江蘇省促進光伏產業健康發展實施辦法》和《江蘇省發展改革委關於推進分佈式光伏發電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支持光伏產業尤其是分佈式光伏發展的政策文件,爲分佈式光伏營造了寬鬆的政策與市場環境。

以揚州“光伏+水務”項目、如東通威漁光一體項目爲例的一批又一批光伏應用新模式不斷涌現,以如東縣爲代表的新能源城市開始崛起。

2016年,分佈式光伏迎來爆發式增長,新能源市場競爭日趨火熱,產業項目開始面臨着以質取勝的激烈競爭。也正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江蘇因電力需求緊張與發展空間緊缺倒逼形成的“光伏+”綜合利用高效發展模式在市場中極具競爭力,走出了多樣式、多形態,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間資源,真正實現產業綜合發展的靈活高效發展路徑。江蘇在“光伏+”領域的寶貴嘗試爲光伏產業拓展發展空間與思路,引領全國光伏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注入了堅定的信心,釋放着示範拉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