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巨頭先後“入場”造車 新能源汽車前景幾何?

互聯網巨頭入場新能源汽車前景幾何

【經濟界面】

處在“風口”的新能源汽車,正在受到互聯網和科技“巨頭”們的青睞。今年以來,百度小米企業先後“入場”,加入造車“盛宴”,還有不少企業及資本也在摩拳擦掌,期待能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上“分一杯羹”。

就在投資市場火熱的同時,最新的銷售數據也釋放出了積極信號:今年一季度,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達51.5萬輛,同比增長2.8倍。這些“巨頭”的加入,將對新能源汽車產業產生怎樣的影響?未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前景幾何?

1.競爭加劇,跨界融合是趨勢

案例

“我願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聲譽,再次披掛上陣,爲小米汽車而戰!”3月底,小米集團創始人董事長首席執行官雷軍宣佈,小米正式進軍智能電動汽車領域,未來10年將投入100億美元。在他看來,智能電動汽車是未來10年最寬廣的發展賽道,是智能生態不可或缺的關鍵組成部分。“我們將以巨大的投入、無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來面對這全新的征程。”雷軍說。

1月11日,百度宣佈以整車製造商的身份進軍汽車行業。3月2日,百度與吉利聯合組建的集度汽車有限公司註冊成立。集度汽車表示,將致力於讓用戶購買到更極致的智能電動汽車。百度將利用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技術,支持其快速成長。“今天,電動車正在取代燃油車,這是能源技術革命的必然。我們要堅持創新,不拘一格地創新。”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說。

此外,阿里巴巴、騰訊等互聯網“巨頭”也在加快佈局,不僅直接斥巨資投入新能源整車企業,還從技術方面發力,推動新能源汽車與智能網聯汽車融合發展。比如,騰訊屢次出手投資蔚來汽車;阿里巴巴重金“押寶”小鵬汽車,並與上汽集團合作打造斑馬操作系統;華爲推出車載系統Hicar,已與多家車企開展合作……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侯福深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頭部科技公司的加入,會進一步促進智能化賦能電動化,形成集羣效應,也有利於加快構建新型創新生態,把信息通信技術、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等領域的優勢與電動化優勢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鞏固提升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侯福深認爲,跨界融合是大勢所趨,跨領域融合創新是未來汽車產業技術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產業邊界越來越模糊,會有更多新生力量加入,這將加劇競爭,也必將總體上提升汽車產業的創新活力和創新效率。更多科技公司或其他新勢力的加入,也會進一步豐富新能源汽車產品供給,給消費者帶來更多更好的駕駛和服務體驗,這對培育壯大新能源汽車市場是有益的。

“總而言之,任何類型的企業進入汽車行業,我們都不應該戴着有色眼鏡去看,也不應該人爲劃出界線,甚至是排斥,而是應該鼓勵競爭,最終能否成功由消費者和市場做決定。”侯福深說。

當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參與競爭的不只有國內企業,也有特斯拉等“外來和尚”。

今年初,特斯拉ModelY車型大幅降價,訂單數量隨之快速上漲,在短短几天時間裡,特斯拉官網顯示的交付日期已排到2021年第二季度。而此前,Model3車型也在降價,甚至“一降再降”,最終與小鵬P7、比亞迪·漢等車型基本位於同一價格區間。

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規劃所新興產業研究室研究員王舒磊認爲,特斯拉降價、市場份額逐步擴大,勢必會對新能源汽車產業鏈供應鏈造成衝擊,特別是對蔚來、小鵬、理想等國內造車“新勢力”已佔有的市場形成極大衝擊。

“面對特斯拉的強勢進攻,造車‘新勢力’應沉着應對,堅持高質量產品發展戰略不動搖。”王舒磊說,要繼續保持和提高研發投入強度,不斷提升生產技術水平持續推出讓用戶充分認可的好產品,鞏固和擴大國產品牌在高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份額。同時,要在充電等領域加大投入,形成差異性競爭優勢。

2.增勢良好,對未來充滿信心

【案例】

今年清明假期,在北京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的王女士和朋友一起,自駕一輛國產新能源汽車前往河北秦皇島北戴河遊玩。“這次自駕遊體驗很好,我們單程花了6個多小時,只在沿途高速服務區充了一次電,還算方便。但我也發現,高速服務區裡有的充電樁太老舊,和車不匹配,期待以後充電更加便利。”王女士說。

4月7日,蔚來第10萬臺量產車在江淮蔚來合肥先進製造基地量產下線。數據顯示,蔚來3月交付7257臺,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373.4%;一季度共交付20060臺,首次單季交付超2萬臺,同比增長422.7%。

“隨着技術不斷進步、產品不斷豐富,盈利只是時間問題,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說。

從各大車企3月銷售數據來看,增長態勢普遍良好。比亞迪3月產銷快報顯示,比亞迪3月銷量爲4.08萬輛,同比增長33.4%;今年一季度累計銷量爲10.41萬輛,同比增長69.97%。小鵬、理想等造車“新勢力”表現同樣不俗,今年一季度銷量均超萬輛,同比增幅超3倍。

業內人士稱,隨着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繼續開展,以及更多支持政策出臺,消費潛力有望進一步釋放。在相關企業持續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的同時,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外部發展環境也更加完善。

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車新車銷售量達到汽車新車銷售總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純電動汽車成爲新銷售車輛的主流。專家認爲,從中央到地方,新能源汽車領域已基本形成從宏觀指引到細化落實的系統化政策體系,扶持政策的重點也進一步向關鍵核心技術、扶持優質企業和完善應用環境傾斜。

工業信息化部裝備工業發展中心副研究員趙世佳認爲,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保持了良好發展勢頭,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技術水平顯著提升、企業競爭力明顯增強、配套環境日益完善、對外開放持續擴大。

“總體來看,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既迎來重大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新形勢。”趙世佳說,當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已從培育期進入成長期,市場競爭日益加劇。新能源汽車與能源、交通、信息通信等領域關鍵技術加速融合,產業邊界日趨模糊,產業生態正由垂直的“鏈式關係”逐步演變成多領域、多主體參與的“網狀生態”,互融共生、合作共贏成爲新發展趨勢。

3.自主創新,讓車企不再“芯荒”

【案例】

今年2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與中央網信辦、工業和信息化部、交通運輸部以及應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就消費者反映的異常加速、電池起火、車輛遠程升級(OTA)等問題共同約談了特斯拉汽車(北京)有限公司、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要求其嚴格遵守中國法律法規,加強內部管理,落實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有效維護社會公共安全,切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

有消費者反映,除續航里程“注水”外,一些新能源汽車還存在充電速度與宣傳不符、電池質量問題突出、變速箱異響、售後服務水平不高等問題。

鋰電池安全仍是電動汽車發展的一大瓶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安全產業研究所主任劉文婷說,一些新能源汽車使用的鋰電池存在較大安全隱患,有的甚至發生過多起起火事件。據統計,在對電動汽車的投訴中,排名前三的問題均與鋰電池質量有關,包括電池故障、充電故障等。

對此,劉文婷表示,監管部門要平衡好嚴格監管與鼓勵創新的關係,實現科學監管。要基於安全事故專項調查結論,提出可供全行業吸取教訓的技術建議,避免同類事故再次發生。加強電動汽車製造和測試環節的監督檢查,尤其是對自動駕駛技術的檢測和鑑定,要制定明確的規範和行業標準,防止虛假宣傳,引導公衆理性消費。

同時,建立健全各級電動汽車在線安全監控系統,激勵整車廠、電池企業、充電基礎設施運營商將與安全相關的數據上傳至該系統。完善電動汽車召回、三包等各項制度,加大對違規企業的懲罰力度

此外,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也面臨着關鍵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比如,芯片短缺就是一大短板。自2020年年底以來,車企“芯荒”影響持續蔓延,多家新能源汽車企業對外宣佈,因芯片短缺暫時減產。

侯福深坦言,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卡脖子”問題主要包括基礎材料、基礎工藝、基礎元器件等,也包括用於基礎開發的工具,如設計軟件、仿真測試軟件等。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

“未來,解決這些‘卡脖子’問題,需要加大支持力度,通過一些專項、創新工程,組織各方面的力量聯合攻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完善創新政策,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侯福深建議,要靠需求拉動、市場拉動,依託骨幹龍頭企業,包括新興領域獨角獸企業,讓其真正成爲創新主體。加強產業聯合,讓技術創新的供給者、應用者聯合在一起,形成技術創新和應用的良性循環。

(本報記者 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