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製造:最狂野的“新能源車”,爲何朝鮮汽車要燒木頭?

汽車誕生上百年以來,汽油或者柴油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也幾乎是唯二的燃料。

不過隨着近些年新能源車的崛起,以電能爲動力的新能源汽車逐漸開始成爲市場的新寵。

但不知道您是否見過這樣的畫面,一輛滿載乘客的卡車伴隨着陣陣煙霧緩慢駛來,隨着距離越來越近,車斗裡被煙燻成非洲黑人的乘客逐漸出現。

這看起來非常“蒸汽朋克”的場景並不是幻想出來的,而是我們鄰國朝鮮十分常見的景象。

煙熏火燎的乘客

因爲這輛卡車使用的燃料既不是汽油,也不是柴油,而是非常綠色的方式——“燒木頭”。

爲什麼朝鮮會製造這麼狂野的“新能源車”?這種汽車又有着怎樣不爲人知的優勢?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講述一下這背後的心酸故事。

“燒木頭的汽車”是朝鮮自己發明的麼?

實際上,“燒木頭的汽車”並不是朝鮮首創的,而是德國工程師喬治·因伯特在上世紀20年代發明的,至於燒木頭產生動力的技術就更早了。

這種汽車可以把木頭燃燒後產生的氣體作爲內燃機燃料,從而獲得行駛的動力。

基本的原理也很容易理解,就是給汽車裝上炭爐和水罐,水罐裡的冷水會噴到燃燒後的木炭上,使其不完全燃燒產生一氧化碳。

隨後,氣體經過過濾去除雜質,並通過管道傳送到內燃機,最後燃燒轉化爲動能,驅動車輛前行。

而因爲這種汽車使用的燃料隨處可見,也不需要什麼特別的開採技術,只要砍樹、劈柴、燒炭就行,所以就成爲了非常可靠的選擇。

只要有了這輛車,你再也不用擔心找不到加油站了,甚至連加油的錢都省了,路邊隨便撿點兒木頭就行,比現在的新能源電池車還要省錢。

當然,這是誇張的說法,實際上不能隨便揀塊木頭就能燒,但價格極爲低廉是真的。

那麼,爲什麼這樣一款極爲省錢的汽車卻沒有大範圍應用呢?

因爲省錢可能是這種汽車唯一的優勢了,甚至對於一些不缺石油的國家,連省錢都說不上,畢竟中東油田不缺,樹可不多。

而相比省錢來說,這種汽車的缺點那可是一大把。

首先是“動力太弱”,這種車時速一般也就是每小時30公里左右,最厲害的也就是50多公里。

而因爲動力弱,這種燒木頭的汽車不僅跑長途很費勁,有時遇到上坡也根本上不去,乘客還要下車幫着推車。

其次是“運行穩定性太差”,不僅啓動麻煩,還容易熄火,甚至需要在司機之外單獨配個加木頭的人。

每跑十幾公里左右,人們就需要掏出鍋爐裡的爐灰,再把新的木炭放進去,才能保證汽車的持續運轉。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朝鮮民衆在乘坐這種木炭汽車時,還要兼職幫司機看爐子,時不時的加幾塊木柴。

拋錨的汽車

如果只有司機一個人,那可就苦了,司機不僅要開車,還必須經常停下來看看爐子裡的柴禾夠不夠,一旦忘了分分鐘熄火,再想啓動又是一番折騰。

我國也曾使用過這種汽車,作家老舍便對此深有感觸,曾寫下了一首打油詩來調侃——“一去二三裡,拋錨四五回,下車六七次,八九十人推”,道盡了乘坐這種汽車的苦楚。

這還沒完,木炭卡車第三個缺點就是行駛過程中會伴隨着“滾滾濃煙”,如果是小轎車還好,也就是對路人有些影響,乘客還是比較舒服的。

但如果乘客坐的是卡車車斗,那可就要了親命了,濃濃的煙霧會直接對着乘客的臉猛攻,一趟旅程下來,乘客往往是灰頭土臉的,被煙燻的彷彿非洲來的黑人。

乘客在煙熏火燎中下車

正因爲如此,這種汽車註定不可能成爲市場主流,所以長期活躍在市面上的也絕大部分都是汽油車、柴油車。

至於極度看重武器裝備運行穩定性的軍事領域,“燒木頭”更是完全不可能考慮。

朝鮮爲何大規模使用“燒木頭的汽車”?

看完了上面內容,大家已經知道這種木炭汽車在技術上絕對是落後的,甚至連環保都談不上,畢竟大規模燒柴也不是什麼好事兒。

那爲什麼朝鮮會使用這種落後的汽車呢?

其實,朝鮮在90年代以前可不是這樣,雖然自80年代起開始走下坡路,但此前那小日子可是十分滋潤的,燒木頭的汽車根本不存在。

因爲在朝戰結束後,朝鮮獲得了兄弟國家的大範圍支援,其中貢獻最大的就是蘇聯、我國和東德,不僅對其進行了債務方面的減免,還進行了大規模經濟和技術援助

蘇聯方面發佈的各國對朝援助數據(1953-1960)

於是,在民衆的衆志成城和衆多兄弟國家的援助之下,朝鮮方面創造了所謂的“平壤速度”,短短几年就完成了戰後重建。

(外國援助在朝鮮戰後重建中發揮重要作用,爲何幾年後就不被提及?)

沒有負擔的朝鮮自此便開始了飛速發展,從1954年到1963年,其工業生產增速達到了恐怖的30%以上。

隨後,他們加入了蘇聯牽頭組建的經互會,可以用極爲低廉的“友誼價”獲得無窮盡的石油,生產出來的工業製品也可以大批出口,幾乎可以說是躺着賺錢。

在這樣的情況下,朝鮮不僅普及了電氣化,農業方面也實現了大規模機械化。

而那個時候半島北方可沒有什麼“燒木頭的汽車”,路上跑的汽車、卡車、公交車,田裡幹活的農用機械,用的可都是汽油和柴油。

富裕的民衆

80年代平壤凱旋門的年輕人

此外,根據韓國方面的數據統計,朝鮮在1965年生產了約4000輛汽車,同時期韓國只生產了100輛,可見當時的汽車製造業也是北方強。

而隨着80年代蘇聯開始走下坡路,過於依賴經濟互會體系,沒啥核心技術的朝鮮也慢慢挺不住了,經濟上後勁不足,想引進技術也沒人理,因爲他們根本給不出什麼好的交易條件。

到1991年,潘多拉魔盒徹底被打開,先是“石油友誼價”被取消,朝鮮必須以正常市場價格支付石油費用,隨後更是要使用美元或者黃金來支付。

突然之間,維持國家運轉的廉價石油沒了,朝鮮的整個經濟運作都進入了“死循環”,很快便進入了“苦難行軍”階段。

(苦難行軍時期的朝鮮有多慘?爲何一個“準發達國家”會淪落至此)

而爲數不多的石油都被優先供應於國防和政務需要,大批民用和農用車輛瞬間便成爲了廢鐵。

雖然國家已經開始實施“先軍模式”,但顯然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可能靠坦克和裝甲車,是需要大批民用車輛的保障的。

(“先軍政治”到底是什麼?爲何它成爲了冷戰後朝鮮的最優選擇)

所以,現在的朝鮮需要儘快找到一種燃料來替代傳統的汽柴油。

於是,“燒木頭的汽車”開始進入他們的視線,雖然這種汽車缺點多多,但其唯一的優點卻極爲突出,這就是可以用木頭成爲汽車行駛的動力。

主體思想中表示,任何事情都要靠自己爲主體,而自己國家漫山遍野的木頭也絕對能稱得上是——“主體燃料”。

於是,朝鮮開始對大批汽車開始改造,只需要增加鍋爐,再對內燃機進行一些調整,一臺完全不用油的“新能源汽車”就誕生了。

當然,即使是這種廉價的燃料,以朝鮮拮据的情況,也不可能把所有民用車都改造成燒木頭的,尤其是以享受爲主的小轎車,基本上都還是燒油的。

所以,進行改造的主要還是“用於生產的卡車”,因爲卡車不僅皮實耐造,改造空間較大,還能同時兼具載客功能。

此外,坐在車斗裡的乘客們還可以充當兼職爐火工,協助司機照看爐子和添加柴禾,一舉兩得。

而在車輛改造的選擇上,除了朝鮮自己生產的卡車外,民衆也非常喜歡來自我國的解放牌卡車,這種皮實耐用、造型穩重、性能良好的卡車備受好評。

解放卡車

但與此同時,因爲這種汽車也不是隨便找塊木頭就能燒,國家也不可能瘋狂砍伐森林,所以合適的木材燃料也同樣是有成本的,甚至還會隨着汽油柴油的價格波動。

於是,哪怕是這種“燒木頭的汽車”,在朝鮮農村也不是都能隨隨便便用上的,牛車依然是重要的生產工具。

根據外媒的推測,朝鮮現在的汽車保有量大概在20萬輛左右,主要是用於公共交通服務的公交車和載客卡車、用於生產的貨運卡車和農業機械,以及軍隊所屬的各式車輛。

另外就是小轎車了,主要是政府用車、配給功勳人士的車、出租車,至於個人就不要想了,即使有購買資格,憑工薪階層的收入,幾乎沒有任何可能擁有自己的小轎車。

軍車

公共交通

私家車

出租車

而即使有人真的不吃不喝,咬牙攢了十幾年買了車,也根本負擔不起鉅額的養車費,因爲朝鮮極度缺乏石油,高昂的油價也不是一般人能負擔起的。

此外,民衆選擇購買私家車的渠道也幾乎只有一個,這就是通過“和平汽車公司”,這家企業不僅能汽車生產,還幾乎壟斷了汽車的經銷權。

朝鮮大街上看到的很多外國新款車,除了外交人員帶過來的外,基本都是這家企業進口的。

和平4S店

朝鮮使用木頭作爲汽車動力來源,非但不是什麼緊跟時代步伐的“新能源”,反而是能源匱乏下被迫的選擇。

本來我想着朝鮮雖然汽油和柴油缺乏,但用於火力發電的煤礦很豐富,如果能用上新能源車不是挺好麼?

但突然想到,即使不考慮新能源技術和有沒有錢買,以朝鮮目前的電力生產情況,連滿足7*24小時生活供電都不夠,更別提大規模用電車了。

所以,在可見的未來裡,這些極具蒸汽朋克風格的、濃煙滾滾的“狂野新能源車”仍會在朝鮮的公路上繼續行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