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交通建設掀熱潮 產業鏈機遇倍增

中國聯網市場情況及預測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華泰證券研究所

十九大提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交通強國”,中國的交通運輸迎來更加寶貴的“黃金時期”。這是12月22日發佈的《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下稱“白皮書”)對於中國交通的未來展望。

智慧”是關鍵詞之一。白皮書指出,以智慧交通建設推進數字經濟、共享型經濟產業發展,推動模式業態、產品、服務等聯動創新,提高綜合交通運輸網絡效率,構築新型交通生態系統。業內人士指出,未來智慧交通應用場景將進一步增多,相關建設將掀起更大熱潮,車聯網等相關產業鏈機遇倍增。

智慧交通發展步伐加快

進入新時代,中國交通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基礎設施建設日新月異,運輸服務能力、品質和效率大幅提升,科技支撐更加有力,人民出行更加便捷,貨物運輸更加高效,中國正在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

“智慧交通發展步伐加快。”白皮書指出,推進“互聯網+”交通發展,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交通運輸管理和服務全面融合,提升交通運輸服務水平。充分運用5G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和裝備領域智能化不斷取得突破。出臺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管理規範和封閉測試場地建設指南,頒佈智能船舶規範,建立無人船海上測試場,推動無人機在快遞等領域示範應用。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229個機場和主要航空公司實現“無紙化”出行,全國ETC客戶累計超過2億。北斗系統在交通運輸全領域廣泛應用,全國已有760萬道路營運車輛、3.33萬郵政快遞幹線車輛、1369艘部系統公務船舶、10863座水上助導航設施、109座沿海地基增強站、352架通用航空器應用北斗系統,並在3架運輸航空器上應用北斗系統,京張高鐵成爲世界首條採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並實現自動駕駛等功能的智能高鐵。智慧公路應用逐步深入,智慧港口、智能航運等技術廣泛應用。智能投遞設施遍佈全國主要城市,自動化分揀覆蓋主要快遞企業骨幹分撥中心

“到2035年,基本建成交通強國”“智能、平安、綠色、共享交通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圍繞這些目標,智慧交通建設將進一步提速。

交通運輸部副部長劉小明表示,下一步將促進技術創新賦能,積極推動人工智能、5G、區塊鏈以及新能源、新材料技術在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支持運輸產業模式、產品和服務的創新發展。

產業鏈多環節迎新機遇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今年6月以來,無人駕駛概念板塊累計漲幅超20%,車聯網概念板塊累計漲幅超10%。

這背後是業內對產業鏈未來前景的看好。北京交通大學中國交通運輸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歐國立認爲,智慧交通市場龐大,城市軌道交通、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交通、航海、航空等都有廣泛的應用前景。未來,汽車製造業、汽車服務業、交通運營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智能交通等行業跨界融合發展是大勢所趨。

今年以來,作爲智慧交通建設的重點之一,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汽車、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相關政策推動不斷,行業加速發展確定性強。據《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顯示,到2025年,預計我國PA(部分自動駕駛)、CA(有條件自動駕駛)級智能網聯汽車銷量佔當年汽車總銷量比例超過50%,C-V2X(以蜂窩通信爲基礎的移動車聯網)終端新車裝配率達50%;到2030年,L2-L3級的智能網聯汽車銷量佔比超過70%,L4級車輛在高速公路廣泛應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規模化應用;到2035年,各類網聯汽車式高速自動駕駛車輛廣泛運行。

華創證券預測,今明兩年將有多家車企相繼實現L3、L4級別的智能駕駛量產,L3、L4級別滲透率有望在2025年達到10%和2%,2030年進一步攀升至18%和9%。

天風證券研報指出,在科技賦能下,汽車電動智能化或成大趨勢,ADAS、智能座艙、新能源熱管理、輕量化等領域迎國產化機遇。電動智能化浪潮中,國內車企、造車新勢力、互聯網企業和通信企業相互合作,中國有望憑藉廣闊的市場以及先進的技術實現彎道超車,引領電動智能化。

據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和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測算,2016年至2019年我國車聯網產業年均複合增長率爲16.14%,2019年我國車聯網的規模達574億元。中國車聯網市場在2020-2025年將以25%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到2025年中國車聯網市場空間將達2190億元。

與此同時,在交通強國和新基建政策加持下,智慧高速、智慧港口等建設將掀起更大熱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30日,交通運輸部已公開34家交通強國試點單位中23家的工作方案。其中智慧高速項目明顯增多,應用更加豐富,基礎設施數字化比例增加,對應的信息化投入顯著增加。

申港證券認爲,新一輪交通信息化建設浪潮已然開啓,以交通強國和新基建爲代表的政策組合將推動行業迅速發展,高速信息化行業景氣度高企,有望持續向好,龍頭受益更加明顯。(記者 王璐 實習記者 龐昕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