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魯草繩吊橋:原真性的另一種表現

來源:秘魯國家文化研究院網站

每年,舊的懸索橋會被拆除。隨後,不恐高、經驗豐富男人們便開始重建懸索橋。

來源:秘魯國家文化研究院網站

當地居民編織出6條粗壯堅韌的長繩,每條足有70米長。

“Authenticity”是世界遺產保護的核心原則。中文譯詞則至少有3種:原真性、本真性、真實性,分別體現了文博、社會學民俗學和旅遊等不同背景的人們的思考。一提到原真性,有學者最常提到的例子是日本三重縣境內的伊勢神宮。因爲那裡有“式年遷宮”——據說核心建築每20年要按照傳統技藝重新建造一次。儘管伊勢神宮既不是世界遺產、人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其中也沒有建築被列入日本國寶,但很多人還是津津樂道,說它保持着1000多年前的古老面貌,以至成爲闡釋《關於原真性的奈良文件》的經典案例

那麼在現實世界中,有沒有比伊勢神宮更能體現“原真性”複雜多樣面貌的案例?甚至還得到世界遺產、人類非遺代表作的雙重青睞?

從秘魯名城庫斯科出發,沿着逶迤蜿蜒的山路小心駕駛4個小時,會抵達一個叫作克韋地方,這裡是600年前盛極一時的印加帝國的統治中心區域。今天的南美印第安人——克丘亞人仍然使用着古老帝國的語言。深山峽谷中猛浪若奔的阿普里馬克河,在克丘亞語意思是“山神神諭”。

河兩岸的4個克丘亞村落,傳承着數百年不變的技藝和傳統。每年6月的第一個星期,當地居民會收割安第斯深山中一種耐寒的野草。女人們將其編成小股草繩,男人們再把這一段段繩索扭結接續起來,最終編織出6條粗壯堅韌的長繩,每條足有70米長。在克韋峽谷最狹隘處,有一座懸索橋,橫跨阿普里馬克河。循着五六百年來從未中斷的慣例,鄉民們把野草繩彙集到橋兩岸,開啓一年一度神聖的儀式

儀式完畢,舊的懸索橋會被拆除,那些經受了一年風霜雪雨的草繩落入河中,隨波而去。第二天,不恐高、經驗豐富的男人們便開始重建懸索橋。4根大繩鋪就橋面,另兩根權作扶手。到了第三天,男人們分成兩組,從橋兩端小心地把無數細繩索編織串接在橋面、扶手的6根大繩之間。兩隊人在橋中間會合,造就出一座全新的凱世瓦恰卡,這在克丘亞語裡是“草繩吊橋”的意思。當繩索吊橋再度連通兩岸的4個村子乃至更遙遠的地方時,慶祝的狂歡盛宴開始了。

2013年,“每年更新凱世瓦恰卡吊橋的知識、技術和儀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在關於美洲國家文化遺產保護原真性的《聖安東尼奧宣言》裡,明確提到:“我們的遺產中還有那些由容易腐壞的材料建造的重要部分,需要按照傳統工藝定期更換以確保持續使用”。凱世瓦恰卡吊橋無疑是原真性這段表述最鮮活的範例

秘魯詩人貢薩雷斯·普拉達說:“如果你是雪,爲何有火光熊熊?如果你是火,爲何有嚴寒冰凍?如果你是黑暗,爲何又泛着光明?”老子在《道德經》中講:“弱之勝強,柔之勝剛”。體現着人類以柔弱勝剛強智慧的秘魯草繩吊橋,據說在印加時代可能超過兩百座,它們把安第斯山區的峽谷溝壑串接貫通,成就了規模龐大的印加帝國路網系統,可惜留存至今的只有這一座了。

在列入非遺代表作的第二年,阿根廷、玻利維亞智利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6個南美洲國家聯合起來,把“安第斯山區印加帝國的路網系統”列爲世界遺產。這個項目規模浩大,共計包括137個子項目,其中編號106的子項目正是凱世瓦恰卡吊橋。

秘魯:遙遠的南美洲國家;大山深處的草繩吊橋:看似再尋常不過。但是,這座地處南美的尋常之橋,卻集世界遺產和非遺代表作兩大榮譽於一身。連同《聖安東尼奧宣言》,它提供了伊勢神宮、《奈良文件》外關於文化遺產“原真性”的另一種表達,飽滿鮮活,更有煙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