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一派的“西城年會”(看・世界遺產)

北京西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專家顧問組不僅陣容強大,而且每當年會時,還能看到難得的同臺匯聚場景。在12月5日的年會上,西城區名城委的專家們以“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再審視”爲主題發表見解。這也是歷屆年會的“重頭戲”。

北京中軸線正在進入“申遺”階段,參加“四名”匯智計劃社會公衆也展現了積極參與的態勢。11月22日,在位於中軸線區域內的西城德勝城市探索中心,孩子們展示他們以中軸線建築爲主題的創作

四熹文傳團隊李瀚傑同學現場描繪北京中軸線上的建築景山公園。   段易成

這是8月29日,“魚兒姐姐”團隊在西城區法源寺旁的七井衚衕裡,繪製22米的塗鴉畫作。作品兩端各有一株花兒盛開的丁香,花叢中露出象徵法源寺的殿角,中間是12只形態各異的動物生肖。   (本文照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12月5日,主題爲“歷史文化名城價值再審視”的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2020年會,在北京中軸線鼓樓外大街旁的奇石館熱熱鬧鬧地開了一整天……

西城名城年會

持續舉辦10年

2011年至今,北京市西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委員會已經連續10年舉辦年會,“西城年會”已成爲廣爲知曉的名城保護活動品牌。10年間,年會從單一討論政府內部事務和行業話題發展到中外著名專家參與和麪向社會公衆。自2013年起,“西城年會”學術氛圍愈加濃厚,學術水平上升,討論話題更涉及西城區、北京市、全國和世界各地的城市,吸納交流國內外優秀名城保護案例,至今已邀請近20位來自英、法、德、意、日、瑞典、黎巴嫩、中國臺灣等地的學者來分享經驗。第一個被邀請的,是做歷史建築保護的臺灣著名建築師徐裕建。2017年起,西城區發起“四名”匯智計劃,旨在培育社會力量,推動公衆助力。從這一年開始,國內外專家研討變爲了“上半場”;整個下午都留給了公衆,即社會力量在這一年中參與“名城、名業、名人、名景”活動的展示專場

西城區名城辦的一位會議組織者對於10年來的發展歷程很有感觸:“專家參與是西城名城年會的常態化形式,平時專家們大多因某個項目聚在一起,就事論事地進行探討。而年會給專家們提供了一個更廣闊視野進行互動交流的空間。”

名城保護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我們以‘四名’匯智計劃爲平臺,讓更多的社會團體或個人,加入到名城保護的隊伍中來,讓年輕的力量在其間大放異彩。”這位會議組織者說。

重量級專家匯聚

關注名城的未來

充分利用北京的文化優勢,西城區名城委建立了陣容強大的專家顧問組,既有德高望重的前輩,也有目前活躍在第一線的專家。令人矚目之處,是謝辰生傅熹年、王世仁單霽翔王東等知名學者,只要時間允許,每年都能集體匯聚在年會現場,參加討論和發表感想。2020年的北京初冬已很寒冷。98歲的謝辰生老先生和87歲的傅熹年老先生也來到了現場。當天,單霽翔還在自己的朋友圈裡發了一張他在爲謝老輪椅的照片表達敬重。

5日上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呂舟教授主講了《歷史文化名城價值體系構建的核心方法》,從2020年8月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發佈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管理辦法(試行)》談如何講好“西城故事”,他認爲核心是進一步做好歷史文化資源整合。

呂舟梳理了歷史文化名城的6項價值,進而將話題展現至更宏觀的視角:“我們有豐富的資源,但這些資源仍然有碎片化的問題。在最近對歷史文化名城進行評估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這種情況在全國普遍存在。各地都有很多歷史文化資源,但是這些資源好像尚未在城市層面得到充分整合,沒有形成一種共同的力量來展現城市的歷史文化發展。”

年會下半場

年輕人開起了市集

2020年,“四名”匯智計劃公開招募入圍項目61項。年會下午場的文創展示“市集”,是“四名”匯智計劃下名城保護團隊對過去一年工作成果的展示。每一個小小“攤位”都凝聚着名城保護中付出的心血和智慧。那些別出心裁的創意和琳琅滿目的物件,一時讓人看花了眼。

在市集一角,熙熙攘攘圍了很多人。一位白衣少年拿着畫筆,一起一落揮墨間,景山公園景色便漸漸浮現於宣紙之上。這是四熹文傳團隊所帶來的展示活動。他們是今年剛加入“四名”匯智計劃的新生力量,旨在通過公衆體驗書畫活動來講述書畫背後的故事。

12月5日恰逢國際志願者日,會場上許多孩子臉上都貼着紅心配上手和鴿子的志願者標誌。孩子們現場表演話劇時,“魚兒姐姐”總被提及。這位“魚兒姐姐”是孩子們藝術課堂的老師。她叫林知魚,今年15歲。兩年前,13歲的林知魚在“人仁舍予”公益組織下創立了“魚兒藝術時間”課堂。那個平均年齡15歲的團隊,給孩童開設了通俗易懂的藝術史課。8月29日那天,他們還完成了一個“大工程”。作爲法源寺街區更新計劃的活動之一,這個團隊在法源寺旁的七井衚衕裡,在22米的磚牆面上完成了巨幅塗鴉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