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新型研發機構,濟南闖出新路子
12月初,地處濟南的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山東產研院)院長孫殿義榮獲“影響濟南”功勳科技人物獎。山東產研院何以“影響濟南”?
數據顯示,經過一年多建設,該院已凝聚91個高水平創新團隊,創立64家科研機構,孵化99家高技術企業;同時,該院從中科院引進山東省首個大科學裝置——先進電磁驅動技術及產業化項目,引入並推進齊魯衛星體系等衆多重大科技項目落地。
不像企業,不像高校,不像事業單位,也不像科研院所;無行政級別,無主管部門,卻集科研、教育、產業、資本於一體;不受限於某一種機構形式,享受各種政策紅利。人們對這種“四不像”單位有一個稱呼——新型研發機構。
在濟南,這樣的新型研發機構還有很多,比如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擔任名譽院長的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由政府、企業共建的山東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等等。在此之外,政府自建型、院校與政府共建型、企業與政府共建型、院校與企業共建型、企業自建型、院校自建型,這6類新型研發機構都能在濟南找到現實案例。
新型研發機構的“磁場效應”,將“最強大腦”和核心技術吸引過來
濟南市創新設立的這一批新型研發機構,“新”字開頭。
科技日報記者瞭解到,它們資金來源多元化,既有橫向經費,也有縱向資金;管理權限獨立,普遍實施理事會決策下的院(所)長負責制,“投管分離”,擁有獨立決策權和管理權;在人員編制上,實行全員聘用制和市場化的內部薪酬分配體制。這些新特點,使其在開展週期較長的基礎研究、交叉學科研究、工程化、產業化等方面獨具優勢。
以山東產研院爲例。該院實行理事會決策下的院長負責制,一切運行管理權、決策權下放給院務會議;在院黨委的絕對領導下行穩致遠;成立產研院創新發展諮詢委員會,聘請高級專家對產研院重大創新佈局開展諮詢論證;屬性是法人事業單位,有事業單位編制,按事業單位繳納養老保險,便於人才職稱評定;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度,提名認定不唯學歷、不唯論文、不唯獎勵著作、不唯“帽子”,誰有能力、誰能更好地履行崗位職責,就聘任誰爲研究員。
濟南市科技部門有關負責人向記者表示,新型研發機構是順應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產物,在產業升級、技術創新、人才引進等方面體現出巨大優勢。
比如,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柔性引進院士、國家傑青、長江學者逾50人,短時間內便籤約30個轉化落地項目,擁有十足爆發力;濟南科金投資有限公司掛牌科技型企業產股權及高校專利成果項目129宗,成交金額合計20.92億元,在孵科創企業28家,入孵項目總估值超過15億元;銀豐國際生物城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打造的生命科學技術創新中心,在幹細胞應用、低溫冷凍等產業關鍵領域實現創新突破……
在濟南,不斷出現的新型研發機構猶如“強磁場”,將“最強大腦”、核心技術、關鍵產業源源不斷地吸引進來。
新型研發機構如雨後春筍般涌現,源於濟南市的效率、魄力和創新環境。
比如濟南市引入全省首個大科學裝置——先進電磁驅動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當時南方一省份也看好這一項目,但因爲論證時間比較長,在懸而未決之時,濟南僅用7天時間即完成簽約。
據瞭解,濟南制定出臺了《濟南市新型研發機構管理暫行辦法》《關於市、區(縣)聯合設立專項資金支持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新型研發機構、創新基地落地的辦法》《濟南市新型研發機構事業單位法人登記管理辦法(試行)》等政策文件,構建以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形成了“1+10+N”的佈局:
“1”即山東產研院;“10”即10個創新創業共同體,分別是山東工業技術研究院、山東中科院產業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山東中科先進技術研究院、山東大生命科學工程產業技術研究院、現代信息產業技術研究院、精品鋼產業技術研究院、量子產業技術研究院、超級計算及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氫能源及燃料電池應用技術研究院、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研究院這10個新型研發機構;“N”即多點部署,建設山東高等技術研究院、山東省人工智能研究院、濟南智能信息技術山東省實驗室等一批不同主體、不同模式、不同路徑、不同方向的新型研發機構。
在濟南,擁有“尚方寶劍”的各類新型研發機構正“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依靠高端人才和核心競爭力賦能濟南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本報記者 王延斌 通訊員 劉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