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經濟 培育新動能——專訪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

新華社杭州10月15日電題:發展經濟 培育動能——專訪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

新華社記者張璇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數字經濟與“雲端”現象的破題爲生產生活注入動力。從擁有我國唯一自主研發的雲計算操作系統“飛天”,到與國際雲計算企業同臺競技”,成立於2009年的阿里雲推動並見證了我國雲計算10多年的發展。作爲一家聯網科技企業,如何走出一條自主創新的發展之路?新華社記者專訪了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

把握新機遇 構建新格局

居家辦公、遠程問診、在線教育快速擴張,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趨勢更加明顯……疫情防控期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逆勢上揚,爲中國經濟轉型按下“快進鍵”。

“疫情後,雲辦公、雲上課等需求暴漲,‘雲’正成爲這個時代的載體,也是數字化發展的一個標誌。”張建鋒說,過去10年,雲計算、大數據技術讓創新應用開發變得更加容易,例如杭州健康碼基於這些技術,在2天之內就實現上線使用。

2013年,阿里雲歷經5年成功自主研發超大規模通用計算操作系統“飛天”,也成爲世界上第一個對外提供5K雲計算服務能力的企業。

“回顧過去10年,阿里雲自研的‘飛天’雲操作系統,讓互聯網基礎設施突破物理限制,成爲社會化的公共基礎設施。”張建鋒說。但是在10年前,雲計算還是個“雲裡霧裡”的概念,而阿里雲的工程師們堅信雲計算,發展以數據爲中心的雲計算。

截至目前,阿里雲在22個地域部署了上百個雲數據中心,其中規劃建成5座超級數據中心,分佈在河北省張北縣、廣東省河源市、江蘇省南通市、浙江省杭州市和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輻射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等地區。

張建鋒說:“我們相信,未來雲計算會更開放,通過我們的升級,讓不懂代碼的人也能用起雲計算,就能具備雲化、數據化、智能化、移動化、智聯網的能力。”

數字基礎設施打造“雲端”中國

過去10年,阿里云爲全球數百萬企業提供雲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服務,其中包括超過80%的中國科技類企業。

“目前,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爲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是,數字化已經成爲培育經濟新動能的槓桿,數字經濟本身既是規模巨大的新興產業,也是助推社會經濟方方面面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而云計算就是數字基建的底座。”張建鋒說。

阿里巴巴最新財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阿里雲營收245.62億元,市場份額連續4個季度增長,該數字在過去5年增長近30倍。與之對應的是,我國雲計算市場蓬勃發展。根據中國信通院統計,2019年我國雲計算整體市場規模達1334億元,增速達38.6%。業界預測,到2023年,我國雲計算市場規模將接近4000億元。

“‘雲’不僅爲企業提供算力,更爲企業提供應用智能化、數據化和移動化的能力,幫助企業全面進入數字經濟時代。”張建鋒說。一組數據便可見雲計算的價值:過去11年,阿里云爲數百萬客戶節省了超過2000億元的運營成本。

除了成爲支撐產業轉型、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看不見摸不着的“雲”也在不知不覺中改變了城市管理和社會生活。

2016年,杭州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城市大腦,開始與阿里雲等企業一起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管理城市的能力極限。城市大腦從無到有,截至2019年底,已經應用在交通、城管文旅衛健等11個領域、48個場景。

加速前沿科技創新 共建融合產業生態

近期,在2020年雲棲大會上,一款名叫無影的“雲電腦”成爲市場的關注焦點。它的外形像是一個名片大小的“移動硬盤”,可以在任意顯示屏上即插即用,在阿里雲工程師的推動下“雲電腦”正式商用,也意味着“雲電腦”正加速走進日常生活。

“今天萬物皆可‘雲’。”張建鋒說,如今幾乎所有應用都誕生在“雲”上,人工智能、移動協同等技術在“雲”上得到極大普及。

今年3月,阿里雲宣佈未來3年再投入2000億元,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麪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這是我們面向未來大力發展前沿科技的決心。”張建鋒說,阿里雲一方面加大科技創新投入,開展科技創新研究;另一方面打造創新能力體系,與高校等聯合建立實驗室和創新中心。

如今的阿里雲已經“升級”爲集合了5G、物聯網、工業互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雲數據中心等多種信息基礎設施的企業,並通過城市大腦、工業大腦等深度參與新基礎設施的建設。

“雲計算髮展才真正開始,創新也一直在路上。”張建鋒說,阿里雲願與產業鏈共同築牢新基建發展根基,攜手共建新基建產業生態,爲全社會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