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滉《五牛圖》: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

韓滉(唐)《五牛圖》,上圖爲右邊部分,下圖爲左邊部分。

古典名畫欣賞

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韓滉《五牛圖》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目前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元代大畫家趙孟頫題跋中說:“五牛神氣磊落,稀世名筆也。”

唐代以前,動物題材的繪畫相對比較少,畫家們多側重於人物山水的表現。唐以後,以牛、馬爲題材的繪畫逐漸興盛,中晚唐時達到高潮

《五牛圖》爲公元8世紀中唐時期韓滉所畫。韓滉可不簡單,出身宦門父子公卿書畫俱佳。他歷任財政要職,其後出鎮江淮地方,因治績優秀官至宰相。他任官勤勤懇懇,爲安史之亂後的唐王朝壓制藩鎮勢力、重建社會經濟秩序做出巨大貢獻

《五牛圖》相傳是韓滉在出遊時目睹田間耕牛圖景所畫。韓滉看到幾頭耕牛在低頭食草,一個牧童騎在牛背上吹笛,逍遙自得。遠處又見一頭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舐舌,有的俯首尋草。韓滉遂命隨從取出紙筆,全神貫注地速寫出一幅幅耕牛圖景。後經過一個多月的反覆修改,終於繪出狀貌各異的五頭牛,取名爲《五牛圖》。

《五牛圖》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畫家將空間平面化,將五牛看似平列由卷右向左展開。除了第五頭牛有疏枝枯樹外,畫面上全無背景,極爲空疏通暢。五頭牛皮色各異,姿態不同,但或前奔、或齧草、或回眸、或沉佇,聲氣相應,是一個完整的空間。特別正中一頭牛,不是側立之姿,卻是正對前方,佇立不動,這就打破了空間的單一,而顯得錯綜變化,空間的深度由此突現出來,拓開了空間的空寥和想象,每一牛可獨立成圖,而又首尾連貫,彼此顧盼,構成統一

整幅畫偏於素淡,棕黃爲主調,卻以黑白、乳花相映襯,將五牛健碩的體魄設色生動。其中一牛以紅色粗繩絡首,如果將此牛置於五牛當中,則紅色會跳眼,破壞畫面。韓滉卻巧妙地將此牛置於最左端,既不刺眼,又含蓄入味。全卷處於極爲雅淡又絢麗的統一之中。

再細細觀察,《五牛圖》最成功之處,在於以牛不同的眼神姿勢牛角形態畫出了牛的情感。畫家通過對眼白眼眶皺紋睫毛的細微描寫,表現牛的不同眼神,配上不同姿勢,分別把五頭牛或自由活潑,或倔強沉悶的神態刻畫得栩栩如生。

可以說,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

(廣州日報媒體記者 李巧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