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加快建設"無廢城市" 森林覆蓋率40.2%

森林作爲陸地生態系統主體,是該系統中最大的碳庫。森林固碳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實現碳中和目標經濟有效方式之一。

根據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數據,2020年,成都市森林面積由46.41萬公頃增加到57.62萬公頃,森林蓄積由3224萬立方米增加到3677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38.3%提高到40.2%。

森林生態功能進一步增強 去年固碳量達205.31萬噸

隨着森林資源總量的增加和質量的提高,成都市森林生態功能進一步增強。據測算,2020年成都市森林生態系統在支持、調節供給方面服務功能總價值爲1972.74億元。其中,固定二氧化碳205.31萬噸,釋放氧氣442.38萬噸,固碳釋氧效益達68.87億元。

“這樣的成績得益於近年來成都實施的一系列生態保護工程。”市公園城市建設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建設、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龍泉山植被恢復及提升工程建設等一系列林業生態建設,全市森林覆蓋率穩步提升,森林質量逐漸提高,森林生態功能狀況持續改善,提供了衆多生態產品,爲成都乃至四川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生態補給。

多項生態工程深入推進 加快建設“無廢城市”

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全國首批“互聯網義務植樹基地,通過形式多樣的植樹活動,4年來,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共實施增綠增景14萬畝,森林覆蓋率由2016年底的54%提升至目前的59%。

在這裡,還建成了一片碳中和林,作爲全市綠色低碳宣傳點位面向公衆開放,引導廣大市民將低碳理念轉化爲具體行動

放眼全市,綠意正不斷蔓延——

近年來,成都持續深入推進全域增綠增景,加快建設大熊貓國家公園、龍泉山城市森林公園、錦城公園、錦江公園等重大生態工程,天府綠道體系從零開始,至2020年底,總里程已達4408公里。

與此同時,“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的綠色公共交通體系不斷完善,“快+幹+支+微+特”的多層次公交服務網絡廣泛覆蓋城鄉,便捷服務廣大市民……如今,成都正探索開展以生態環境導向的城市發展模式(EOD)示範建設,建立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覈算指標體系,完善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和環境權益交易制度,加快建設“無廢城市”,讓公園城市爲市民提供更多消費場景和創新體驗

王琳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