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青年文化的“自我彰顯”

青年文化伴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尤其是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流變分化,呈現出豐富多元的特徵。但無論如何變化,青年文化都會表現出“自我的彰顯”這一獨特性,即對自我的認知、認同與張揚,以及對自我價值的追求。

符號話語的創制與應用

新媒體技術與互聯網爲當代青年提供了可以進行大膽創制的技術基礎與豐富多彩的符號素材。表達的符號化是當代青年文化的一大特點,即創生特色的話語表達體系。他們不是按照主流文化話語的規範要求,而是採用拼貼、挪用、變換、嫁接、表徵等方式進行相應的解構與改寫,將各種文本、音樂、圖像等符號進行有機結合,創生出與自己羣落文化風格相符合的話語並積極實踐,使之成爲羣落文化中通用的表達語言。諸如嘻哈文化、鬼畜文化、佛系文化、顏值文化等,皆是通過嫁接、拼貼、表徵等方式形成自身的話語符號性表達,這些青年人欣喜於自我話語的創新創造,沉浸於羣體的歡愉共享。這些創設形成的獨特話語體系,推動了網絡流行語的迅速迭代更新。符號的創制與應用,使他們產生了一種自我價值實現的成功感,以及羣落中其他個體與整體相融感、依存感。

圈層化的封閉與開放

當代青年文化表現出較爲突出的圈層化特徵,即青年人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建構不同的亞文化羣落,使特定的觀念、表達方式與行爲方式在圈層中得以展開。圈層因而具有了體現自我個性與圈層文化特性的功能,成爲青年社會化和追求自我認同的有效載體。圈層又分爲封閉性圈層與開放性圈層,封閉性的圈層文化不對外分享,嚴明區隔着自身與外界,形成並不斷加強圈層內成員的文化認同與歸屬感。而開放性的圈層,則不僅保留自己圈層文化的個性,而且極力向外推介與擴張,加強與外界的交流與溝通,以破圈出圈的方式擴大其社會影響力。不同圈層的融合,形成了多元交叉、色彩紛呈的青年文化羣落。圈層化是青年自我認同、自我張揚等本體特徵的充分體現,圈層內成爲青年獲得歸屬感與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場域,出圈是爲了更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獲得社會認同。

娛樂化的逗留與沉醉

互聯網的開放性爲當代青年提供了創設文化的舞臺,使得青年文化不再是小衆文化之中的小衆娛樂,而是可能發展爲極具網絡影響力的亞文化。青年人可以從網絡空間不同形態、風格與旨趣的亞文化中找到共鳴,進行匿名式的互動共享,建構趣緣相投的文化共同體或羣落,表現出明顯的娛樂化特徵,並且在共同的歡愉中強化羣落整體的身份認同。有的青年將一些文化模式,如Cosplay、網絡遊戲等,作爲暫時拋卻現實苦惱、釋放壓力與焦慮的一種方式,或者是彌補現實需要得不到滿足的缺憾感。有的青年只是進行短暫的逗留或有限時間的沉醉,這可以產生一定的心理療愈與心情轉換效果;有的青年可能一味地爲娛樂而娛樂,甚至達到無法自拔的上癮程度,形成一種需要介入治療的病態行爲。究其原因,一是一些青年存在無法融入或者自我價值得不到實現的實際問題,二是自我控制力較弱,只是順從內在本我的快樂願望,喜歡在虛幻的熱鬧中尋找快樂與自我存在感。同時,值得注意的是,青年網絡文化中還存在一種泛娛樂化現象,如惡搞文化等。這種泛娛樂化可能只是一些青年爲了尋求酣暢感,但也可能是價值觀念偏離的一種表現,是這些青年人內心空虛、缺失道德規範意識的表現,也是他們自我同一性混亂的外在表現。

理想化的追求與失落

實現理想或達致目標是青年文化理想化的一個重要特徵,但是追求與表現的方式往往是他們認爲最有利於實現自己理想或目標的方式。如殺馬特文化的高調與張揚,就是希望能夠吸引他人的高度關注來尋找改變自己現實命運的機會;直播文化中的直播者往往希望得到更多的粉絲打賞;抖音文化也表現出明顯的追求商業利益的傾向,創制者希望以高點擊量吸引更多廣告資本,從而達到名利雙收的目的。當然,也有一些青年人做直播、創制抖音只是出於個人喜好,或者是作爲一種消遣;而打賞者、抖音的傳播者往往只是喜歡或感覺好玩而爲之,也可能是爲了彰顯自我。

當理想無法實現,或者在追求理想過程中面臨較爲艱難的時刻,有些青年就會表現出自嘲式的失落,形成相應的文化。其或表現出一種無所謂、不進取的佛繫心態,或展現出一種消極、迷茫、頹廢、絕望的自我反諷與污名化的表達風格和行爲邏輯,如喪文化等,從而表達這些青年人理想或目標無法實現的焦慮和無奈,以及對自身所處地位與處境不利的無助和相對剝奪感。這些青年文化之所以流行,正是因爲契合了很多青年人在追逐理想過程中較爲複雜的內心感受,引發了他們的深刻認同。

當代青年文化形成的動因不再是簡單的青年羣體“自我”表現,而是變得更爲多樣化。有的青年文化是青年羣體自發形成的,有的則是外在資本推動的結果,還有的是其它意識形態裹挾的產物……因此,看似展現了青年特點的當代青年文化,實際上已經包含了很多有形或無形外在推力的干預與影響。它們可能既促進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生成多元豐富的亞文化,也可能對主流文化起到不同程度的消解作用。因此,我們既要從青年本體的角度出發去理解青年文化,又要以建構主義視角去看待青年文化與主流文化之間的互動與建構,如此才能真正理解青年文化譜系中的“自我”特徵。

(作者爲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