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夜宴》:傳統文化穿越千年的當代表達

一羣梳着高髻、身着黃、綠、紅三色衣裙的唐代少女,手持各種樂器翩翩起舞,她們身形鼓鼓,臉蛋圓圓,動作既稚拙又靈活,表情既端莊諧謔,宛如從古風古韻仕女圖中走下,又彷彿從金碧輝煌的大唐宮殿走來,給人以亦真亦幻、穿越古今的感受。不過5分多鐘的舞蹈節目《唐宮夜宴》,在河南衛視春晚播出後,成爲牛年春節各地春晚節目中的贏家,多次上榜熱搜,總播放量已超過了20億!

“風吹仙袂飄颻舉,猶似霓裳羽衣舞”“唐朝少女的博物館奇妙夜”……在評論和彈幕中,網友毫不吝惜自己的讚美之詞。這支巧妙還原了唐代女樂官宴樂景象的舞蹈,同樣贏得業內人士的稱道,成爲一部現象級作品。《唐宮夜宴》之所以強勢出圈,究其原因,一方面無疑源於中原大地的深厚傳統文化,另一方面則是結合了當下的高科技手段,並且受益於互聯網時代的傳播方式。當傳統文化中的美被充分挖掘並賦予當代表達,激起了現代人的情感和文化共鳴。

這個舞蹈的靈感來自河南博物院的歌舞人俑。編導陳琳在2017年去河南博物院參觀時,一組隋代和唐代的舞人俑引起了她的興趣。之後,她在鄭州歌舞劇編創了以此爲原型的作品《唐俑》,於2020年參加了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比賽。《唐宮夜宴》便是由此改編而來。爲模擬唐俑形象,14名舞蹈演員嘴裡塞了棉花,衣服裡塞了海綿,同時保留了輕靈活潑的舞姿。而演員眼角兩道月牙形妝容,也完全再現了風靡於唐代的女性面部潮流“斜紅”。主創人員對唐代服飾髮式、妝容的色彩、形態,以及舞臺背景、道具、燈光等,均結合歷史文化元素進行了高度還原,讓1000多年前的舞者活了起來。而5G+AR的技術,讓虛擬場景現實舞臺結合,並且疊加了諸多歷史文物的影像,演員們優美的舞姿融入了博物館和大唐宮殿的場景中,現實和虛擬交織,歷史和文化交融,情感和審美碰撞,產生了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如何讓傳統文化活起來?《唐宮夜宴》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範例。事實上,傳統文化時下在年輕的90後、00後中受到追捧,“國風”“國潮”已成爲一大流行。

近年來,漢服文化在年輕人中形成一種新的風潮。齊腰襦裙、琵琶飛袖、點絳紅脣……每逢中秋、端午、七夕等傳統節日,在城市公園、熱門景區以及大學校園,越來越多身着漢服出行的年輕人閃亮登場,讓節日多了幾分傳統文化的意蘊。據估算,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羣已超過200萬人,產業總規模約爲10.9億元。

漢服走紅的原因值得關注。作爲傳統服飾,漢服不僅包含着漢族的染織繡等工藝和美學,更是傳統文化的承載物,是中華民族審美情趣、風俗習慣的外在表現之一。近年來,各種漢服社團不斷涌現,目前已達2000多家。《琅琊榜》《甄嬛傳》等影視作品的走紅,助推着漢服文化向大衆滲透。隨着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的興起,搜索“漢服”,非常多的網友曬出自己的漢服照和漢服視頻。這與《唐宮夜宴》霸屏網絡也是異曲同工

近年來,在電視、網絡上的各類綜藝中,民族樂器的出場率之高也出人意料。長笛、琵琶、阮、嗩吶二胡古琴等樂器在大師們手裡玩得出神入化,創造出各種讓人驚歎的視聽效果。從去年B站跨年演唱會上,國樂大師方錦龍“大戰”百人樂團中西樂器對決的酷炫,到《明日之子superband》樂團季的開播,嗩吶、冬不拉馬頭琴民樂三連引發的觀衆喜愛。國潮大熱,民樂出圈,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在持續升溫。

漢服、民樂、戲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和追捧,也體現了中國青年一代文化自信的增強。在堅守傳統中大膽創新、融合,民族藝術、傳統文化定能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唐宮夜宴》的意外火爆,再次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