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考古項目,帶來夏文化研究新進展

工作現場人民網 韋衍行

人民網11月25日電(韋衍行) 二里頭遺址的“城市規劃”是怎樣的?古代最早的“糧倉”在哪個年代出現?新石器晚期的手工業又有着怎樣的發展……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聚焦夏文化和新石器晚期的考古發現。

記者從會上獲悉,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河南周口時莊遺址、河南葉縣餘莊遺址、河南南陽黃山遺址等5個考古項目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

九宮格”式佈局更加清晰

二里頭都城中心區的多網格式佈局示意。彙報供圖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中心區“九宮格”式佈局、“井”字形主幹道路網絡面貌更加清晰,新發現宮殿區南、北兩側道路自宮西路向西延伸400餘米,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一條南北向的道路,道路兩側有牆垣,將二里頭遺址劃分爲多個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多個網格內均曾發現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墓葬,顯示出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結構佈局。

二里頭都城中心區西南路口。彙報者供圖

二里頭遺址規模較大、佈局規劃有序,初步推測二里頭遺址應是王國權力、祭祀、禮儀、經濟等方面的核心區域。二里頭遺址、二里頭文化所處的年代、區域、文明發達程度、發展階段等諸多因素均與文獻記載中的夏王朝相符合,爲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

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

古史傳說研究提供重要線索

2020年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考古工作平面圖。彙報者供圖

安徽蚌埠禹會村遺址發現並確認一座龍山文化城址,年代距今4400年至4100年,整體規模超過18萬平方米。現存東、北兩段城牆,長300米至600米。城牆均堆築而成,僅存城牆基礎,寬18米至25米。

禹會村龍山文化北城垣壕溝。彙報者供圖

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內分佈有密集的人類生活遺存,城牆內外分別挖有壕溝。壕溝環繞的城址結構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外壕淺而平緩,內壕深而狹窄,推測不僅與堆築城牆的取土行爲有關,還應該是城垣特殊的防水、排水功能的體現。禹會村龍山文化城址是迄今考古發現淮河中游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是江淮地區文明化進程的重要實物資料,也爲古史傳說的研究提供重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