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評論既要言之有物也要傳之有道

4月26日—29日,第28屆北京電視節目交易會(2021·春季)在北京舉行。據悉,本屆交易會從電視劇藝術評論、選題規劃創作影視工業化生產體系等角度舉辦5場高峰論壇,旨在提振行業信心,引領產業發展

作爲此次交易會的系列論壇之一,由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光明日報社文藝部、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承辦的“2021中國電視劇藝術評論高峰論壇”4月28日在北京舉行。論壇以“正本清源 守正創新”爲宗旨,邀請電視劇藝術評論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聚焦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趨勢下電視劇藝術評論的新挑戰和新變化,共同探討新時代中國特色電視劇藝術評論的價值功用、評價標準隊伍建設等議題,探索電視劇藝術評論新標準,引領電視劇藝術評論新風範,凝聚電視劇藝術評論新共識。北京市廣播電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蘇在致辭中表示:“電視劇藝術評論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導向,堅守藝術評論理想,擔當文藝評論的時代使命,要進一步加強、創新和推動電視劇藝術評論工作,引導精品創作,引領社會風尚,培養領軍人物。”

光明日報社文藝部執行主任鄧凱、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院長兼藝術學部副學部長關玲出席活動並致辭,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主任楊乘虎主持此次論壇。

媒體環境下,電視劇文藝評論機遇與挑戰並存

融媒體環境下,人們觀看電視劇的方式變了,電視劇藝術評論生產傳播樣態也發生了深刻變化。所有人都可以參與評論,人人皆是評論家。然而,每一位主體的視角不同,發出的聲音是多樣的,有時甚至是喧囂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視劇的創作生產邏輯,甚至將部分創作引入“注重流量、數量卻忽略質量”的誤區。在論壇討論中,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俞虹指出:“媒介生存環境的變化導致媒介傳播所生成的生態環境的變化,在這樣的環境下,專家和主流媒體的聲音相對弱化了,整體的訴求或導向被混淆了。”

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主任周由強看來,在這種背景下,文藝評論更需要具有理論底蘊的引導,需要“邊界”和“標準”。人民日報社文藝部主任袁新文則認爲:“要應對這樣的挑戰,主流文藝評論一方面要廣泛地聽取、借鑑、參考評價的聲音,同時也應該堅守自己的價值判斷和藝術標準,在衆聲喧譁中保有‘咬定青山不放鬆’的精神,彰顯主流文藝評論的專業態度。”

近期,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視劇《覺醒年代》受到年輕觀衆的追捧。有網友評論道:“《覺醒年代》有續集嗎?你現在的幸福生活就是續集。”而聚焦脫貧攻堅偉大曆程的《山海情》製造了幾代人圍看的收視景觀,“蘑菇種出來了沒有”的劇情發展成了大家關心的話題。可見,通過網絡渠道評論者能直觀地感應觀衆對作品的態度。不同年齡、職業、圈層的觀衆從不同層面出發去理解一部劇,所發掘出的社會映射和現實觀照也大不相同。有些網友出於興趣和情感自發產生的評價激發了評論工作者的靈感,使電視劇文藝評論的樣態和思路更加豐富。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陳旭光在發言中表示:“融媒體環境下的文藝評論既要發揮傳統評論的優勢,尋求理論的底蘊和支撐,也要順應時代潮流,讓電視劇評論的標準開放、立體。”“加強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電視劇藝術評論上的優勢互補,促進協調發展。一種新的生態正在形成。在這個生態裡,我們的評論將更有辨識度、傳播度和到達度。”作爲論壇主持人的楊乘虎總結道。

話語體系的更新應建立在理論體系的更新之上

面對互聯網環境下文藝批評形式繁雜、水平參差不齊的現象,電視劇藝術評論需要堅持守正創新的道路。不能直接套用西方文論來剪裁中國人的審美,而是要結合時代發展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文藝評論。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主任、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徐粵春認爲:“新型文藝評論是在新科技革命帶來的社會文化形態深刻變化的背景下,爲適應文藝生態的深刻變革而產生的。這種新文藝評論,在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情感表現等方面都與傳統文藝評論有所不同,其實質是信息社會的文藝評論。”

如今,網絡文藝評論興起受到大衆歡迎,但在花樣繁多的內容背後經常潛藏着商業目的,無論是無端批評,還是一味吹捧,都會對觀衆造成誤導,給影視創作帶來傷害。專家表示,互聯網的普及讓我們既爲電視劇藝術評論生態的蓬勃生長感到驚喜,也爲其泥沙俱下的環境感到憂慮。前些年,流量造假、粉絲經濟、網絡水軍等亂象,給正常的電視劇評論秩序帶來負面影響。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主管部門充分意識到其中的危害性,重拳治理,與主流媒體、學界和業界共同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文藝評論工作是文藝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文藝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無論是具有理論高度的專業評論、富有社會價值的媒體評論,還是趨向年輕化、個性化的網友評論,都通過新媒體的傳播豐富了文藝評論的話語體系。儘管新媒體環境給予了傳統文藝評論更大的傳播空間,也給予了普通觀衆發表自己觀點和感想的渠道,但專業評論與大衆評論之間存在着一定的距離,如何讓二者融合互補,建立新型文藝評論具有共識性的話語體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中國電視藝術委員會《中國電視》雜誌高級編輯陳芳認爲:“當下的電視劇評論家們在傳承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當中文藝理論精髓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提升。他們在評論中積極關注當下的各種社會思潮,甚至借鑑運用一些易於被年輕人接受的流行語言,讓評論更接地氣。”

新文藝評論必然會帶來評論思想和話語方式上的創新,而這種創新的話語體系在根本上還要立足於新的理論體系。徐粵春認爲:“理論和評論就像是武器和彈藥的關係,武器越成熟、越先進,彈藥的威力就越大。更加先進和成熟的理論基礎,能使新文藝評論更有力量,更具說服力和傳播力。”俞虹也提出:“思想和觀點的構建遠比語言方式更重要。話語體系的更新,應該建立在理論體系的更新之上。文藝評論者需要深刻理解時代,融會貫通,在廣泛吸納新觀點、新思想的同時紮實理論根基,逐步建立起評論理論自信。”

培養新力量,爲文藝評論隊伍注入生機與活力

推動社會主義電視劇藝術評論事業繁榮發展,必須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凝聚人才。而高校是培養人才的重要領域,也是原創性理論產出的重要場所。俞虹強調:“高校的人才培養不僅僅是簡單的專業訓練,而是要培養學生綜合的審美能力。”周由強也在高校藝術評論人才培養方面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議,他指出:“培養一支真正有戰鬥力的電視劇藝術評論隊伍,讓創作、演出、評論領域的專家們走進校園,是最好的途徑,也是最可靠的途徑。”

善用新媒體平臺也可以盤活人才資源。電視劇藝術評論隊伍需要吸引更多的藝術評論熱愛者和實踐者,造就和培養一支適合中國電視劇事業發展,提供積極推動力、建設力的評論隊伍。徐粵春提出:“新文藝評論羣體是文藝評論隊伍中重要的新生力量。當前現有的文藝評論家普遍資歷老、年齡偏大,新生力量不足,造成文藝評論人才隊伍青黃不接。新媒體給予許多有望成爲專業人才的評論者展現的機會和平臺,使更多並非專門從事文藝工作的評論者也能進入作者隊伍。”

多元構成的人才隊伍既有一脈相承的藝術精神傳承,又有具時代特色的年輕思想。在幾代人思維火花的碰撞中,文藝評論將煥發新的生機。俞虹認爲:“文藝評論應該爲中青年評論家中的領軍人物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他們既有深厚的理論基礎,又在話語表達上更具新銳性,與年輕羣體的對話會更加直接。”楊乘虎也表示:“在吸納青年羣體進入評論隊伍的同時,也要期待着評論隊伍中的前輩們能走出圈層,對電視劇領域的新現象、新話題積極發聲。”陳芳則提出:“電視劇評論隊伍的形成需要充分考慮老中青三代人才的綜合建設。年輕人無論是在知識架構、理論深度還是價值觀把握上,都有進一步提升和發展的空間。而資深評論家們需要發揮頂樑柱作用,有意識地去引導年輕評論工作者。”

袁新文表示:“除了高校的培養、專業組織協會的團結凝聚以及媒體提供的發聲平臺之外,我們還應該通過更多優秀的電視劇創作來帶動評論隊伍的發展壯大。”優秀的作品在迴應時代、記錄時代,而優秀的電視劇藝術評論也將回應創作提出的時代命題,表達文藝評論工作者的理論思想、情感抒發和文化價值。今年,在建黨百年的重要時間節點,一批優秀現實主義作品涌現出來,使中國電視劇發展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而隨之涌現的衆多評論也引導着更多年輕人關注電視劇藝術創作和評論,吸引更多人加入到評論隊伍中來。關玲在致辭中表示:“青年文藝評論家是文藝評論界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我們期待更多求真務實、銳意進取的評論新人,爲電視劇藝術評論領域帶來更多有力度、有銳度、有厚度、有溫度的新聲音。”

各種媒體的平臺建設、教育機構的人才輸送以及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努力,正在全面促進和保障電視劇藝術評論的發展。文藝評論者們將以思想爲媒,共同書寫電視劇文藝評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