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記憶空間 再生街區文脈

作者:馬樹華(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充滿象徵意義歷史文化街區記憶物質化空間載體,不僅可以用來表達對國家、地區和城市過往榮光的情感,追尋身份與文化認同,也爲新的發展訴求提供了重要的背景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近年來,青島在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發展中注重留存歷史記憶、塑造文化景觀、承續城市文脈,提供了街區改造與空間再生的寶貴經驗。

保持優良傳統,緊貼理論與實踐前沿

青島文化遺產保護素有傳統。在早期發展中,市區中能夠彰顯文化傳統的名勝古蹟並不算多,但卻始終注重吸收國外新興的遺產保護觀念,希望通過歷史遺存助益美景,增添城市魅力

1933年國際現代建築協會頒佈《雅典憲章》,提出城市建設應保護好古建築區,爲城市保留文化特徵。青島遂努力通過名勝古蹟的保護,以涵養都市精神生活,並將這種精神納入都市發展規劃中。新中國成立後,青島積極參與文物保護事業,並獲得了活化利用的獨特優勢。那些後來成爲文化遺產的街區,一直延續着原有的使用功能,且其歷史文化街區的形成過程恰與國際國內整體保護觀念的演進相一致。

國際社會經過半個世紀的努力,使整體保護成爲遺產保護界的普遍共識。改革開放後,我國也出臺了一系列保護歷史文化街區的政策和法規,以期實現城市建設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和諧發展。國家分批公佈歷史文化名城,青島位列其中,並具備歷史文化街區整體保護、活化利用的良好基礎。

逐步調整保護理念,不斷推進活化深度

隨着城市化建設的推進,青島面臨着市中心東移而產生的老城區活化問題。青島於1994年順利入選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在隨後的城市總體規劃中確定了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總體框架,初步形成了“一城、九區、八十八個點和文化遺產、歷史文物古蹟”的保護體系。2002年,《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完成,歷史文化街區擴至10片,並建立了歷史城區、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築、風景旅遊區4個層次的保護體系,完成了安徽路、觀海路小魚山、八大關4個街區的保護規劃。

2010年青島開始啓動新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的編制工作,並於2014年先行通過了《青島市城市風貌保護條例》。經過多方論證,2015年新版《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1—2020)》開始執行,歷史文化街區擴至13片,保護面積擴大爲688.9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擴大爲674.9公頃。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規劃強調對歷史文化街區各要素的整體保護,以確保歷史場所、社會生活相關文化信息的真實性和可追溯性,注重在延續原有城市生活功能的基礎上,採取“小單元、漸進式”的保護更新模式逐漸恢復街區活力。具體分爲文化、旅遊、商業功能爲主的街區,旅遊、療養、居住混合街區,居住功能爲主的街區,並對街區功能提出發展方向和控制要求。同時注重展示歷史城區的近代城市格局、風貌和城市發展空間脈絡,通過名人故居、工業遺產、博物館系列和近代建築羣等特色主題系列,多層次豐富旅遊產品。

以日常活化記憶,推進文脈傳承

青島的歷史文化街區是一個意義繁複的象徵空間,是城市發展過程中制度變遷與文化慣性地景塑造與城市功能不斷磨合共生的產物。近代以來,各種元素在這裡交織共融,關乎着青島的文化特質、發展模式、價值取向與流行風尚。碼頭、街市、工廠、公共空間等各種形態,展示了不同時期的城市規劃理念,培育了豐富多樣的生產活動和生活方式。它們猶如城市的“眼睛”,具象而濃縮地揭示了青島的地方精神和文化樣態,成爲理解這座城市社會生活與文化變遷的鑰匙

對青島來說,歷史文化街區不能只成爲觀光客文化消費的對象,而更應作爲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被市民銘記在心。就像青島啤酒博物館之於啤酒街,啤酒街之於青島啤酒廠,這片活化的街區,承載着一段歷史、一個符號,構成市民深情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並在當下的日常生活中能被真切感知。隨着大衆觀光時代的來臨,通過文旅項目活化歷史街區是很多城市文化遺產保護的選擇,並催生了一大批“網紅打卡地”。而青島的歷史文化街區不僅是觀光客的愜意之地,它還一直與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曾中斷。

光明日報》( 2021年03月16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