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紅山文化最新考古成果

圖爲碧玉C形龍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供圖

圖爲玉勾雲形器。

中國國家博物館官方網站供圖

“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本次展覽共展出玉質禮器紅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貴文物160餘件,結合考古現場圖片和建築過程復原,集中展示了紅山文化歷次重要發現和最新考古成果

1930年,考古學家樑思永赤峰英金河流域進行史前考古調查,揭開了遼西地區田野考古的序幕。1954年,學者尹達首次正式提出“紅山文化”的命名,強調紅山文化對於研究長城以北和以南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相互關係具有重要意義。

1983年,遼寧朝陽牛河梁遺址羣開始正式考古發掘,成爲紅山文化發現與研究歷程中的重要轉折點。牛河梁遺址羣分佈範圍廣達50平方千米,發現有祭壇女神廟積石冢、大型祭祀平臺等遺存,這一“壇廟冢”組合見於紅山文化的其他遺址。積石冢內有中心大墓、次中心大墓、邊緣墓之分,顯示等級制度已經確立。出土遺物以女性塑像爲主,附以動物塑像和陶質祭器,最爲著名的女神頭像就在這裡發現。此次展覽中有多件女神廟出土的泥塑人像殘件,其中耳朵殘塊大小約爲真人耳朵尺寸的兩倍,人手殘件與真人手掌大小相當。同時展出的還有女神廟內發現的動物塑像殘件,主要有禽類獸類,禽類殘件具有鷹的特徵,獸類殘件則具有熊的特徵。

紅山文化考古發掘出土了一批具有典型地域特徵和時代風格玉器。這些玉器的造型勝過紋飾,鬼斧神工,多爲墓主人生前使用,死後用來隨葬,成爲墓主人社會等級、地位和身份的象徵,標誌着當時紅山已形成了具有唯一性的玉禮制系統。

最有代表性的玉器是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的碧玉C形龍。這是已知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形最大的一件,整器墨綠色岫巖玉雕琢而成,吻部前伸上揚,梭形細目鬣鬃飄舉,卷尾有力,軀體捲曲若鉤。雖無角無肢、無爪,卻極富動感

這次還展出了豬龍、勾雲形器等多件紅山文化的玉器。勾雲形器是紅山文化晚期的代表玉器,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一號冢27號墓出土。玉爲深綠色,有黃色瑕斑開片器體呈扁平長條形,有正、背面之分,兩面都有雕紋,正面雕紋較深。可以看出,這件玉器不是完全寫實性的,而是通過想象和誇張,將幾類動物的特徵集於一身,採用擬物與抽象相結合的手法,以平面減地打磨的工藝,表現出紅山文化先民高超的玉器製作水平。

半拉山墓地的新考古豐富了紅山文化的內涵。考古人員發掘墓葬78座,祭祀坑29個,祭壇一座,同樣出土了大量的玉豬龍、玉璧等玉器,還有象徵軍權或者神權石鉞及柄端的獸頭柄飾。祭祀坑和祭壇則出土了多件陶質、石質人頭像。展覽展出的一件石雕人頭像採用了圓雕手法,面部輪廓清晰,顴骨突出,柳葉形眼睛,頭頂還有冠帶裝飾,風格寫實,揭示出成熟的雕刻傳統。

考古證明紅山文化不僅傳承了本地區前紅山諸文化和相鄰地區較早文化的諸多因素,而且與同時期的其他重要考古學文化進行了廣泛的交流。展覽通過紅山文化出土文物與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出土文物進行對比,深刻揭示了西遼河流域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要衝地位及其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重要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