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寶山紅山文化積石冢,考古新發現!
內蒙古自治區紅山文化考古取得重要進展,在赤峰召開的 “中華文明的璀璨星辰——紅山文化命名 70 週年研討會”上,敖漢旗元寶山紅山文化積石冢考古收穫首次對外發布。這是內蒙古自治區目前考古發現的最大的紅山文化晚期的積石冢,最新的測年數據表明該遺存屬於紅山文化晚期,距今5100——5000年。壇冢、墓葬兼祭祀爲一體的建築遺存、大量形制不一的破碎筒形器、一次性出土百餘件紅山文化玉器,尤其是藏玉於牆的遺蹟現象都爲研究紅山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
元寶山積石冢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組負責人黨鬱介紹,這是一次搶救性發掘,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今年5月開始進行,8月底基本完成。在元寶山積石冢遺址現場,可見其三面環山、一面向水,且背山面水,地理環境十分優越,選址非常講究。黨鬱介紹說,保存基本完好的壇冢結構是重要發現。目前可知北部的圓形積石冢的外冢牆直徑23.5米,晚期積石堆直徑可達28米。記者在現場可見北部冢牆體呈六至七層臺階狀,底部擺放的筒形器破碎並擠壓至內圈冢界牆處,局部還可見擺放在內圈冢界牆上的矮體扁鉢式筒形器。臺階狀牆體上的堆積中也發現大量筒形器殘片,推測原來每層臺階狀上都擺放有筒形器物。外圈冢界牆由東西兩側向南延伸時形成直牆,在南部圍成方壇,方壇牆體寬約2.35米。
元寶山紅山文化積石冢大量的破碎筒形器。
元寶山紅山文化積石冢發掘全景。
元寶山積石冢遺址的北部圓冢。
除了壇冢建築本體外,還發現人骨遺存、墓葬、火燒坑、筒形器坑等。一般墓葬較小,但一處帶臺階狀墓道的豎穴土坑石棺墓出土了代表墓主人身份的大件玉器如玉豬龍、斜口筒形器、玉冠飾、獸面帶齒飾等。大小不等的3件玉龍是內蒙古地區考古發掘出土最多的一次,其中M15出土的玉龍長15.8cm、寬9.5cm、厚3cm,是目前考古發掘出土中體量最大的一件。
元寶山紅山文化積石冢墓葬出土玉器現場。
元寶山紅山文化積石冢墓葬清理墓道現場。
除了墓葬出土的少量外,出土的百件玉器大多集中出土於墓葬上方、冢與壇相交的南冢牆內外如冢牆牆體內、牆根下以及放置於墓葬上方的大石板的外圍,顯示出與河套地區藏玉於牆的文化傳承。黨鬱認爲,玉器、火燒的動物骨骼、火燒小坑、石塊簡單圍成內埋筒形器片祭祀坑以及整個墊土層大量分佈的碳屑顆粒等現象,反映了濃厚的祭祀之風,爲深入瞭解紅山文化晚期的社會形態,進一步探討紅山古國初期的文化面貌等提供了重要資料。
黨鬱強調,紅山文化的積石冢在內蒙古自治區有廣泛的分佈,保護難度大,此次考古也提醒有關部門在四普中加大對積石冢的調查,並進一步加大保護力度,制定相關的保護規劃。
“中華文明的璀璨星辰——紅山文化命名 70 週年研討會”由中國考古學會主辦,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赤峰博物院、紅山文化博物館承辦。中國社科院考古所所長陳星燦說,紅山文化是中國北方地區最爲著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之一,自1954年命名以來,至今已有70年的歷史。學術界普遍認可紅山文化是一支主要分佈於燕山以北西拉木倫河、老哈河及大、小淩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年代約爲距今6500~5000年。紅山文化晚期,西遼河流域史前社會發生飛躍性變化,紅山文明正式形成,遼西地區率先跨入文明的門檻。“2018年至今,隨着牛河梁遺址的考古重啓、朝陽市建平縣馬鞍橋山遺址、赤峰市松山區彩陶坡遺址、河北省平泉市東山頭積石冢、鄭家溝積石冢的發掘,包括這次元寶山積石冢的考古,擴大了紅山文化的範圍,提供了關於紅山文化大型建築、埋葬祭祀遺存的分佈、類型及祭祀信仰觀念的新認識。”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元寶山積石冢遺址考古發掘項目組供圖)
來源: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