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真正的註冊制:讓上帝的歸上帝 凱撒的歸凱撒

(原標題:展望真正的註冊制:“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兩年前的11月5日,中央領導在首屆進博會上發出了“在上交所新設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的指令,很快,“註冊制”就如火如荼地在神州大地進行:

科創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半年後的2019年7月22日隆重開市,首批掛牌25家硬科技企業,我把他們稱爲“K25”(呼應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開市首日掛牌的C28);

科創板註冊制毫無懸念地證明試點成功,於是,2020年年中,創業板也宣佈存量板塊引入註冊制;

日前,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明確指明瞭“全面註冊制”的大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A股兩個交易所、五個板塊(未來可能只有四個板塊,我相信深交所的主板和中小板會合並,因爲實質上沒有啥不同了)都會全面實施註冊制了,包括IPO、再融資、併購、股權激勵等。

A股兩個偉大改革

今年正好是中國資本市場30週年(從上交所1990年12月19日鳴鑼開市開始計算),我認爲:近兩年的A股註冊制改革是這30年中第二偉大的改革。

這裡先要說說我心目中最偉大的改革,正好是這30年中間時期的2005年啓動的股權分置改革。2005年4月29日,時任中國證監會主席的尚福林先生說出了那著名的七個字:開弓沒有回頭箭!

此後兩年多,A股也迎來了波瀾壯闊的大牛市,2007年10月的6124點,至今十餘年沒有被突破過。

爲什麼說股權分置改革是30年中最偉大的改革呢?因爲那是完全創新的改革:

技術上,沒有華爾街、港交所等的經驗可以借鑑;

政治上,要頂着可能被扣“國有資產流失”的帽子的風險。

但是,實踐證明效果很好,利國利民。將“股權分置”的頑疾一掃而光,讓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迴歸到真正同股同權、大小股東利益一致狀態,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公司治理基礎。

最近一兩年推進的A股註冊制改革,其技術難度其實沒有15年前的股權分置改革複雜,因爲有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成熟資本市場的樣板可以學習借鑑。

比如,IPO的市場詢價、綠鞋、A/B股……等等。

註冊制改革是30年資本市場第二偉大的改革,影響也是深遠的,尤其是爲中國科技產業化和人民財產性收入的結構優化(前十幾二十年主要依賴房地產)兩個領域給予了重要的突破和轉折。

當然,在我們看到改革成績的同時,我也想吹毛求疵地就一些不足和缺陷給予一些提示,以幫助改革的完善。

當前註冊制改革還有缺陷

我以爲:當前A股註冊制的改革,可以定義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註冊制”。之所以加這麼多定語,是因爲當前的註冊制改革還有幾點重要的缺陷:

1.不允許存量發行。

若干年前A股曾短暫試行了存量發行制度,但終因輿論對大股東短期套現的仇富唾沫,逼迫監管層自己“違約”,收回了存量發行制度。

就如25年前的“327”,使得A股相當長一段時間“聞期(期貨、期權金融衍生品)色變”;

2005年股權分置改革中曾短暫嘗試的權證,也被羣體性事件給閹割了;

存量發行,至今也是無人敢提。實際上,一切基於信息披露,有人願買、有人願賣,且不損害他人利益,何罪之有?

但這個話題似乎在監管層面前也是敏感詞彙。

2.依然存在對於發行節奏等忍不住要干預的“有形的手”。

3.諸多業務仍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過程

整個資本市場生態配套的券商、財務顧問、公募基金等機構牌照,及各持牌機構正常業務的申報、創新業務的審批等,仍然處於“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過程中,還有很多人爲“操縱”的行政痕跡,這實際上也會影響到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

4.一些國外資本市場常規的金融衍生工具,如權證,在A股還是不能使用。

……

當然,我也承認中國資本市場有中國特色和初級階段的特徵,比如:上世紀90年代證券市場服務於國企改革留下的一些“殼”及重組後遺症、散戶仍然佔A股投資者相當大的比例等。

確實,理想的彼岸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需要妥協,需要智慧。

但是,歷史大潮的趨勢是不會變的,完全市場化的註冊制正一步一步向我們走近。

“三不限、四常態”的真正的註冊制

隨着註冊制的全面推開和深入,我們將逐步面對 “三不限、四常態”的真正的全面註冊制:

三不限:掛牌速度不限、融資價格不限、盈利水平不限。這三條大家已經比較熟悉,就不具體展開了。

四常態:IPO常態化、退市常態化、破發常態化、股權激勵常態化。具體而言:

IPO常態化:每年滬深交易所IPO數量將達到400~500家之多,甚至還會略超;加上新三板精選層的小IPO,每年完成公衆化的公司將達到600家左右。

退市常態化:以後每年100~200家退市也很正常,每個交易周都將有3~5家公司退市。退市將不再是新聞,N年前“PT水仙”作爲中國A股的第一家退市公司,給證券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帶來的敏感神經和夜不能寐,這種情形將一去不復返。投資者因此要加強自我保護,沒準哪一天,你持有的那個代碼,就如股權分置改革時的權證一樣,瞬間灰飛煙滅。

破發常態化:中國A股十幾年來有個無風險套利遊戲——打新,這顯然是畸形資本市場下的一種生意形態,原因是IPO發行價的行政管控。想想80年代的“雙軌制”,不就是因爲生產資料和大宗消費品的價格管制所導致的嗎?

大家看看完全市場化下資本市場的IPO,“打新”哪有保證賺錢的啊?無論是美股、還是港股,平均30%~40%以上的新股會開盤破發,所以,投行給上市主體的發行定價會更謹慎、投資者申報新股認購的行爲也會更理性。

未來A股會在3~5年左右時間,也走到這種狀態,無風險打新從此退出歷史舞臺,這纔是資本市場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

股權激勵常態化:作爲“人力資源資本化、人力資本證券化”的股權激勵制度,在海外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中再正常不過了,就如企業年終發紅包那樣常態化,且幾乎100%的上市公司都有這項制度(就好比所有企業都必須發工資一樣)。

但是,A股的這項制度也是得益於股權分置改革,於2006年初才推出的。監管部門本來也不熟悉,是經歷了長達11年的試點,纔在2018年將相關制度的“試點”二字取消。

得益於註冊制,A股擬上市公司迎來了“期權可以帶過IPO”“上市前員工股東可以有條件突破200人”這兩項重大制度突破,註冊制板塊的上市公司也迎來了第二類限制性股票工具(本質是自主定價的折扣期權,是尊重上市公司自治的監管理念進步的結果)。

但是,經歷了近15年的實踐,A股的股權激勵廣度僅爲0.43(即實施過一次以上股權激勵的上市公司佔全部上市公司的比例爲43%。截至2020年9月30日,4000餘家A股上市公司,僅1700餘家實施過一次以上股權激勵),股權激勵深度僅1.5(實施了股權激勵的公司的平均實施期數,上述1700餘家實施了股權激勵計劃的公司,累計實施2600餘次),這些數字在成熟市場都要翻一番以上。

當然,我們看到了“註冊制”的威力:僅僅開設一年半不到的科創板,目前的200家上市公司中,已經有近50家實施了上市後的股權激勵,科創板的股權激勵廣度(覆蓋率)達到了25%以上,而上交所、深交所兩個主板用了15年,股權激勵廣度也不過27~28%左右。

因此,有理由相信,未來3~5年,隨着註冊制的全面推開,A股股權激勵覆蓋率將輕鬆越過50%的門檻,進入相對成熟階段。

預計,明後年起,每年A股股權激勵的公告數量也將達到500家以上,平均每個交易日都有1.5~2家以上的公告;而且,越來越多的公司也會推出多期計劃,充分體現股權激勵的常態化(廣度、深度雙提升)。

真正的註冊制,就是“讓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政府監管部門要修煉,忍住耐不住寂寞的“有形的手”,只有在市場失靈時(如金融危機)再進行干預。

平時,就應該是有法必依、依法治市。中國資本市場的“新常態”,相關從業人員(包括監管人員)和市場參與者要逐步習慣、熟悉和適應。

(作者繫上海榮正投資諮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