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億人次“打卡” “博物館熱”彰顯文化自信

(原標題:12.9億人次“打卡” “博物館熱”彰顯文化自信)

博物館,到底有多“熱”?國家文物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備案博物館達到6833家,舉辦陳列展覽4萬餘個、教育活動38萬餘場,接待觀衆12.9億人次,全面超過2019年水平……可見,“到博物館去”已然成爲社會新風尚,爲人民羣衆提供着豐厚的精神滋養。

觀衆正在陝西曆史博物館秦漢館內參觀。人民網記者 韋衍行攝

一器一物濃縮文化,方寸之間透視文明。展覽是博物館面對觀衆最直接的窗口,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產品。創新展陳方式、提升觀展體驗,推出更多主題鮮明、導向正確、深入人心的精品展覽,讓走進博物館的觀衆真正“不虛此行”。

2024年國際博物館日當天,陝西曆史博物館秦漢館正式開館。其基本陳列“天下同一——秦漢文明主題展”不以時間爲序,而是從政治制度、經濟發展、思想奠基、文化創新、科技助力、交流互鑑這6個板塊,分述秦漢文明在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多種成就和地位,充分展示其發展的程度與高度。

“我覺得這樣的敘事方式能讓自己將歷史看得更細更全。”觀衆李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展廳內還介紹了同時期世界其他地方的文明發展情況,也讓我感受到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發展做出的貢獻。”

日新月異的技術手段,爲博物館與觀衆之間搭建起了更加便捷的橋樑。文物與科技融合的方式不斷創新,爲文博事業的發展創造了更多可能性。

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的互動體驗廳在5月18日對外開放。互動廳在深入挖掘文物資源和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運用場景、藝術裝置、數字多媒體、互動裝置等多種展陳形式,精心構建了衣冠、造物、家園、祭典四大篇章。觀衆戴上特製的導覽眼鏡,眼球看向哪個重點的文物,就會出現全息投影的動畫與講解,獲得更加豐富的體驗。

開放共享、協同發展是博物館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博物館積極與其他單位探索合作新模式,促進更多文物資源“走出”館舍天地,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爲美好生活增色添彩。

5月18日,“永不落幕的博物館”在鄭州新鄭國際機場航站樓內啓幕。展覽運用數字化、智能化、虛擬化等現代科技手段,以航站樓內搭建展廳的形式,展示河南省的數字文物、文創產品等。通過展示、體驗、現場表演等形式,呈現河南省文化遺產的創意源泉、創意思路和文化內涵,打造集互動、拍攝、觀賞、購物於一體的文旅打卡點。

思接千載,視通萬里,鑑往知來。“博物館熱”持久並持續升溫,體現着人民羣衆日益旺盛的對高品質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未來,博物館應進一步盤活館藏資源,“讓文物說話,讓歷史說話”,爲文化自信提供堅實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