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車企逆勢出海底氣何在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轉型調整中的全球汽車業的寒冬,在經歷上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猛烈衝擊後,全球市場可謂“東邊日出西邊雨”。相比往年,中國汽車企業“走出去”的征程無疑更加艱難,但仍然呈現出多點開花局面,在暗淡的車市中展現風采

雖然疫情來勢洶洶,但從統計數據看,中國車企出口仍獲得持續增長。2020年1月至11月,長安、奇瑞吉利出口量呈現較快增長,長城、上汽等表現也不錯。奇瑞汽車在巴西、俄羅斯等地的實銷數據創下近5年來歷史新高,吉利汽車11月出口量同比增長超過兩倍。

資本市場上,繼理想汽車7月成功登陸美國納斯達克市場後,小鵬汽車也在8月於紐交所上市,獲得國際資本青睞,也收穫了國際市場對中國汽車企業的信心。

在疫情下的逐鹿全球之旅中,中國車企爲何仍能取得這樣的成績?

全球化思維、全球化的佈局已經開始見到成效。

如果說,一二十年前的中國自主品牌汽車企業實力仍然參差不齊,競爭力不強,產品缺乏認可度,缺少出口規劃,導致“走出去”只能停留在雄心抱負嘗試階段,那麼如今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以長城汽車爲例,從其開始拓展海外業務,歷經二十餘年耕耘,已經完成並不斷完善了全球化的研、產、銷體系佈局,全球供應鏈體系不斷充實、海外市場持續得到開拓,並在從全球佈局向針對性開發中獲益匪淺。

中國車企在疫情衝擊下危中尋機,靈活應變也獲得了成效。

爲克服疫情下籤約難題,車企通過屏幕網線、雲上進行簽約等創新方式,保證了海外市場業務的不斷推進和開拓;中國汽車行業已經開始注重完整產業鏈供應鏈的建設,這爲行業扭轉疫情之初供應鏈斷供的不利局面帶來了動力。據報道,我國很多零部件企業,都已經進入特斯拉供應鏈體系,預計佔比會從以前的30%上升到更高水平;事實上,中國正在構建汽車業基礎設施到服務的各個節點的長鏈條,中國汽車業“走出去”會擁有巨大的想象空間

牢牢抓住核心技術研發,增強對產品品質控制力,給中國車企“走出去”帶來了底氣

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共享化助推的汽車“新四化”進程中,中國汽車行業上下游企業早早佈局,上路前行,在加速推動更深層次的變革發生之中博取機會。自主品牌汽車設計不斷升級,智能化程度快速提升,影響力不斷擴大諸如蔚來等新勢力龍頭車企已經使用了高度自動化、智能化的生產線,小鵬汽車正式交付首批向挪威市場出口的100輛G3智能純電SUV,都顯現出中國汽車企業在智能電動汽車方面的硬核實力和對國外市場更強的適應能力。吉利、長城等中國知名車企也都在加速向“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持續推進,擁抱明天的市場。

從企業到國家,對外合作中實現彼此共贏爲中國車企帶來機會。

中國車企“走出去”已經不再侷限於賣產品。比如,吉利收購寶騰,通過新技術和新發展戰略的賦能,實現了雙贏。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也爲車企帶來新的機遇,中國汽車已經成爲“一帶一路”沿線消費者購車的重要選擇。同時,2020年,RCEP協議的簽署和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的完成,都是在逆全球化進程中多邊主義取得的重大成果。對於中國汽車企業來說,也意味着“走出去”獲得了更多利好。東南亞地區蘊藏着巨大的新興市場,有利於汽車的整車及零部件出口,中國車企可以更好地發揮自身在技術和產品上的優勢,這一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將帶來諸多想象空間。同時,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以往中國汽車產品走出去的主要方向是發展中國家,中歐投資協定將有助於幫助中國品牌打破發達國家市場壁壘,走向更廣闊的國際化發展道路

當然,中國車企出海依然面臨諸多挑戰,還需經歷較長的成長和成熟道路。只要車企不忘使命,勇於進取,必將不斷彰顯中國製造業成長的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