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迎接氫能源經濟新時代臺灣不容錯失

工商社論

爲避免氣候變遷帶給人類毀滅性浩劫,近年來世界不少國家已分別啓動發展綠能方案,以期透過減少碳排放量來緩解地球暖化的課題。但根據國際再生能源總署(IRENA)的最新報告,在2050年之前,全球清淨能源的投資必須增加30%至131兆美元,才能達到「巴黎氣候協定」所設定遏止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攝氏1.5度的目標

IRENA的報告更具體的指出,要達到此一目標,在2050年前全球石化燃料消耗量必須大減超過75%,同時再生能源的發電量也必須擴大十倍以上,以及讓交通運具電動化的數量增加30倍。

儘管設定了這些實現全球節能減碳的時程和必須投入的資金等具體數據,但是發佈此份「世界能源轉型展望報告」的IRENA總幹事拉卡梅拉卻也提出嚴正警告,指出「近來的趨勢顯示,實際情況與我們目標的差距,非但沒有縮小反而愈拉愈大」。進而強調,必須大步加快能源轉型,纔能有效扭轉局面。同時也提醒,各國政府其實可利用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方案,加速能源轉型。

歸納國際再生能源總署的報告,除了提出警示,其實也蘊含了全球產業轉型及各國在規劃抗暖化對策莫大契機。以發展綠色能源產業取代高耗能、高污染的傳統模式而言,因應IRENA所分析,在2050年前全球石化燃料消耗量必須大減逾四分之三的預設值,則既有石化燃料產業的供應商、消耗者,有必要加快腳步改採低耗能的乾淨能源,相對的也就提供新興綠能產業可觀的市場商機

同樣的,爲了減少現有交通運具所產生的大量碳排放量,IRENA估計未來交通運具改爲電動化的成長空間將可望達30倍。當前除了既有的汽機業者已經加快往電動化轉型的步化,同時也吸引了衆多高科技研發製造業也競相展開與交通運具電動化相關的跨界合作方案。

然而,除了這些已相對成熟的具節能減碳效應之產業轉型樣態之下,另外一個值得正視與投入的新領域,當以發展氫能源產業最受矚目。

關於氫能源產業的發展,最引人注目的自然是因爲氫能源的使用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正好可以符應「巴黎氣候協定」所期待的實現碳的零排放。因此,儘管現階段關於氫能源的發展,仍存有提煉、產製、儲存成本過高的層層障礙,但是這些障礙未來都可望隨着技術的進步,以及普及化而逐步降低。

正因爲着眼於氫能源產業的發展前景可期,其實近年來已有不少國家,正不約而同的都以推動氫能源產業做爲實現「巴黎氣候協定」減碳目標,以及卡位進入「綠色氫能」新興市場的契機。具體的案例,包括日本首相菅義偉在去年的施政報告中,就指出爲了實現於205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計劃創設基金對從事氫能、蓄電池等減碳相關技術研發的企業提供援助。而韓國則是在2019年就已提出「氫經濟路線圖」,進而在去年2月訂立全球首部促進氫經濟發展的專法,以及於今年3月促成包括現代汽車等五大企業集團投入巨資發展氫能源經濟。另外,眼見日、韓等東亞國家已經積極部署,德國也於去年6月公佈「國家能源戰略」,預計投資90億歐元促進氫能源產業的生產與運用。

至於海峽對岸的中國大陸,兩會於上月所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爲了實現於2060年達到碳中和的目標,也已把發展氫能源產業列爲實現目標的重要路徑。

對比之下,反觀臺灣不只產業界未見對發展氫能源產業有何規劃佈局;執政團隊更是迄今仍未見像日、韓、中、德般提出相關的戰略規劃,當然更不像韓國甚至已經訂立「促進氫經濟和氫安全管理法」的專法。面對「巴黎氣候協定」所設定的限期實現碳中和目標,只是聚焦於投注龐大資源,發展相對不穩定的風力與太陽能發電。以及爲了在過渡期以天然氣發電取代停止燃煤發電所可能產生的供電危機,卻意外引發「三接開發」與「保護藻礁」的紛爭

所謂「亡羊補牢猶未爲晚」。氫能源經濟當下固然已經成爲熱門議題,但是能兼顧環境永續與產業新創效應的「氫能源經濟時代」畢竟還未能真正全面落實。以臺灣過去積累的科研能量,既然能培育出半導體產業的護國神山,面對氫能源經濟新時代的未來,自然也沒有理由自外於此一新賽局衷心期盼,包括政府部門,以及產業界、智庫,能夠儘快啓動亡羊補牢的對策。則不只臺灣幸甚!同時也能爲全球的永續扮演正向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