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力量託舉夢想――走近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下)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題:以科技力量託舉夢想――走近2020年“最美科技工作者”(下)

新華社記者張泉溫競華

有這樣一羣人,他們不忘初心,甘於奉獻,面對疫情勇敢逆行,以自身所學守護人民健康;他們矢志報國,銳意攻關,鑄造“大國重器”,打造高質量發展引擎;他們面向國家和人民需求,立報國之志,學報國之能,建報國之功。

他們,是全國9100萬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他們是新時代科學家精神的踐行者,他們的品質與精神之光,照亮了科技星空。新華社記者近日走近一些“最美科技工作者”,記錄他們的故事

【故事1】知行合一:把“解決問題”作爲創新動力

他是我國泌尿外科微創醫學領域的開拓者之一,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等離子前列腺切割手術全新理念;他臨危受命出任雷神山醫院院長,打造聞名中外的“重症救治堡壘”……他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院長王行環

從醫30餘年,王行環始終把“解決問題”作爲創新的動力和方向。

經尿道前列腺電切術,百年來被視爲前列腺增生治療領域的“金標準”,然而,這一療法存在諸多國際性難題:出血多、存在水中毒風險、手術死亡率高達8‰……通過近20年不懈探索,王行環和團隊創建了微創等離子前列腺切除手術體系,迄今治癒超過200萬例,未見死亡病例報道。

今年2月,王行環出任雷神山醫院院長。臨危受命,他無暇顧慮,一心撲在“解決問題”上,克服運行初期的重重困難,將來自286家醫院3202名醫護人員、1000餘名後勤保障志願者、1.3萬名建設者緊緊凝聚在一起,鑄造成一支抗疫精銳之師,取得了近98%的救治成功率、醫院零感染、安全生產零事故、環境零污染的抗疫成績。

“面對困難,千方百計找到最好的辦法解決問題,這是科技工作者的使命,也是科學家精神的重要內涵。”王行環說,科技工作者一定要做到知行合一,“心中有良知,行爲有擔當”。

【故事2】銳意攻關:十年磨“箭”打造“大國重器”

我們正見證中國航天發展的新跨越。“天問”探火、“嫦娥”奔月……這些舉世矚目航天任務的順利實施,都離不開長征五號系列運載火箭的強力引擎。起飛重量約870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達14噸……十年磨一“箭”,長征五號的成功研製,傾注了總設計師李東的全部心血。

技術多、新研產品多、技術跨度大、研製規模大……面對挑戰,李東率領技術團隊突破了12大類247項關鍵技術,解決了一系列世界性難題,確保長征五號火箭於2016年11月3日成功完成了首飛。

寶劍鋒從磨礪出。2017年長征五號遙二火箭發射失利後,李東和團隊並沒有退縮,他們開展了長達兩年多的艱苦“歸零”和攻關。2019年12月27日,隨着長征五號遙三火箭發射成功,長征五號“王者歸來”。

鬥轉星換,十年終鑄成巨箭。甘苦暑寒,波折歷罷捷報傳。初心不變,今日夢築空間站。”2020年長征五號B火箭發射成功後,李東用這樣的詩句描述了自己的心情。探索不會止步,“更待來年,鯤鵬扶搖九重天!”

【故事3】不懈探索:用人工智能提升創新活力

語音合成技術在國際權威比賽中14連冠、語音識別技術2015年首次超過人類速記員、人工智能翻譯系統全球首次通過翻譯專業資格(水平)考試……這是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輪值總裁胡鬱和團隊近年來創新“成績單”的一部分。

1997年以來,胡鬱一直從事智能語音及人工智能核心技術研究。“要讓機器能夠聽懂人類說話,是非常大的挑戰。”胡鬱說,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帶來了良好契機,他和團隊克服諸多困難,在語音數據收集、關鍵技術研發方面持續深耕,終於迎來相關技術的連續突破。

他在國內牽頭建立的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持續爲創業者和開發者提供具有全球領先的人工智能能力,截至2020年7月31日,終端用戶數累計超過29億,應用數超過86萬。

圍繞科大訊飛建立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示範基地“中國聲谷”,入駐企業超過200家,在移動互聯網、教育、智能客服、智能家居、智慧醫療等領域取得了良好經濟社會效益,近三年累計新增銷售收入1970億元。

【故事4】矢志報國:爲人民撐起一片藍天

京津冀等區域霧霾天數顯著減少,北京PM2.5濃度持續下降……近年來,我們的天更藍了,空氣更清新了。這背後有着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郝吉明院士的努力和堅守。

他留美學成後毅然放棄國外工作機會回國任教,聚焦國家重大需求深耕大氣污染防治40年,爲祖國培養了一批“藍天守護者”,守護人民健康。

郝吉明和團隊通過理論創新解決了劃分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區的“牛鼻子”問題,促進全國酸雨區面積從上世紀90年代佔國土面積的30%左右下降到2018年的5.5%;他領導制定和實施中國燃煤、工業、交通等行業的大氣污染防控政策,助力推動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他積極投身抗疫工作,研究應對疫情帶來的環境風險。

“儘管已經74歲,但我還是要爲打贏藍天保衛戰貢獻力量,這是我的專業,也是我的責任。”郝吉明說,科技工作者首先要有家國情懷,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爲改善人民生活做研究。

【故事5】堅守使命:讓患者眼中光明永駐

西藏的眼病患者不出藏就能得到與發達地區無差別的診治,這是西藏自治區藏醫眼科(西藏自治區眼科中心)主任次旦央吉多年的願望。經過她和社會各界多年的努力,這一願望如今已基本實現。

下鄉時,次旦央吉的一天常常是這樣度過的:8點多鐘趕到醫院準備第一場手術,等結束全天的工作走出手術室,又繼續爲第二天的手術做準備。

“只有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才能贏得患者的信任。”從醫32年間,次旦央吉從未停止過鑽研業務,並在臨牀上將藏醫藏藥理論知識與現代醫學相結合。作爲西藏眼科研究領域學科帶頭人,她掌握並推廣10餘種眼科手術,僅白內障一種手術,她就親自參與完成3萬多例,復明率達99%左右。

眼病普查、下鄉手術、健康宣教……從昌都玉樹,從林芝到那曲,整個青藏高原都留下了次旦央吉工作的身影,行程達18萬公里。不論山路多麼崎嶇、條件多麼艱苦、天氣多麼惡劣,她從無怨言。一次下鄉途中,她由於勞累過度心臟病發作,但她依然堅持在一線。

“沒有光明的世界是可怕的,我們只有更加努力地工作,爲更多患者帶來光明,纔不負使命。”次旦央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