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服下流淌着世上最真摯的情感

從左至右:李昕周新趙雋與小患者的合影。仁濟醫療隊員幫老錢女兒進行視頻通話。 均資料照片 製圖:李潔

今年醫師節打算怎麼過?節日前夕,當我們給滬上醫務工作者們發出一份“小調查”後,發現大家的回答驚人一致——工作,與往常一樣。

疫情防控常態化之下,這份平凡的答案給人最大的安心。時刻奔跑在守護生命的醫路上,這就是醫者的擔當。馳援武漢上海1649名白衣戰士星夜逆行。前方保重,後方有我。25萬醫務工作者駐守申城,築起最強的公共衛生防疫“城牆”。

2020年註定難忘,一個個戰“疫”瞬間歷歷在目。那些醫者,現在關注着什麼,記憶中最深刻的片段是什麼?在第三個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聆聽戰“疫”者說。

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

講述者:李昕(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隊員、東方醫院心內科醫生

“馬上要進去打仗了,女兒請您幫我照顧,萬一我有什麼,她以後就做你的女兒,我放心……”進入方艙前,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心內科醫生李昕給女兒班主任發了一條微信。手機屏幕上,這條微信發出的時間是:2月6日,早上6點16分。

“當時大家對方艙沒有概念,只知道是‘超級醫院’,收治很多新冠患者。”回首在武漢奮戰的30多天,李昕依舊難忘首次踏入方艙的那個夜晚。

“大量患者聚集在方艙內,病毒濃度是否超標?防護服能否抵禦?一切都是未知。”面對未知傳染病,醫護人員們想爲國家貢獻一分力量的心是真的,但害怕也是真的。李昕放心不下家人,做了兩個決定:萬一“出事”,將四年級的女兒託付給班主任;將兩張銀行卡密碼告知老父親,囑咐錢留着給孩子上學用。

做完這兩件事,李昕忽然有了些底氣。“家人是我們的軟肋,但面對疫情,我們不上誰上?”李昕的丈夫是湖北人,進艙前,她特意在防護服上寫上八個大字:上海李昕,湖北媳婦。

此行奔赴武漢,列車剛到達“武漢站”,列車員向他們鞠躬致謝:“謝謝你們來救武漢”。“奶奶常說,‘醫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開的是藥,給的是情。’”但在武漢,李昕感受到,這份情是相互的。

李昕又恢復了往日忙碌而又平靜的生活。方艙醫院中,醫生重視患者心理診療,如今,李昕在東方醫院心內科也開啓心臟與心理“雙心”診療模式,治癒患者的身體與心靈。

手上有活才能真正爲患者鋪就一條生路

講述者:周新(上海市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科教授

從武漢順利回到上海,還沒來得及高興,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呼吸科學科帶頭人周新教授就嚇了大家一跳:他體檢查出了結節,正式復工前要先當一回患者。

“只是個小手術,現在我已經正常上班看診了。”提及自己的身體情況,周新輕描淡寫。從醫43年,歷經甲肝、SARS、H7N9等一場場戰“疫”,他習慣了把自己放在後面,爲了病人衝在前頭,此次新冠戰“疫”也不例外。

身爲上海首批支援湖北醫療隊醫師組組長,66歲的周新是這支隊伍中年齡最大的 “兵”。“這次是和呼吸系統有關的疾病,(我)搞呼吸的,‘逃’不了。”一提到患者,這位硬漢的話語間多了一番柔情。

在武漢金銀潭醫院鏖戰的數十天裡,周新每天都要進病房看患者,瞭解他們的病情變化與日常需求。回上海後,最令他難忘的也是這羣患者。

周新說,在金銀潭的很多個日夜,都是由成就與遺憾交織而成的。90多歲的老年患者在生死邊緣掙扎,幸運走過“獨木橋”,順利出院了……

遇到危重症患者出院,周新送上祝福的同時也不免多叮囑幾句:“都是氧療的患者,痊癒後肺功能修復情況要多加註意。”有時他與武漢同道聯繫,也會問問患者的情況,並叮囑一定要長期跟蹤這些患者,讓他們堅持隨訪。

周新說,當醫生如同當戰士,平時完成日常工作,關鍵時刻能用得上。畢竟,遇到突發事件,光有一顆救人的心還不夠,“手上有活,才能真正爲患者鋪就一條生路”。

捨不得兒子,更捨不得這些孩子

講述者:趙雋(上海市公共衛生臨牀中心兒科副主任)

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當下,隨着境外輸入病例兒童患者的增加,上海市公共衛生臨牀中心也開始承擔起部分兒童病例的救治,開啓了與另一家定點收治機構——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並肩護佑小患者的模式。

與孩子們的接觸過程中,一名6歲的中意混血兒讓兒科副主任趙雋記憶很深。剛進入負壓病房,小患者很敏感,一看到穿着防護服的醫生和護士就躲到母親身後,不輕易開口說話,這給診治帶來一定困難。細心的趙雋發現,這名小患者喜歡畫畫,便給他送去了畫紙畫具。不久,孩子的心扉逐漸打開,和醫護的距離也近了。

“這個孩子出院前送了我一幅畫,畫上是一匹小馬,很可愛。”講到這裡,趙雋開心地笑了。看到這些可愛的孩子,他很難不想到自己的兒子。“我太太告訴我,兒子只要看到醫院上方的紅十字標誌,就停在那裡不走了,指着紅十字叫爸爸。”說到這裡,趙雋的聲音明顯有點哽咽。原來,趙雋每天都會在病房裡接觸兒童患者,是孩子口中暖心的“大哥哥”,而另一邊,趙雋的兒子已很久沒有和“打怪獸”的爸爸擊掌擁抱了。

“爲什麼非要我的爸爸去打怪獸?”這是趙雋進入隔離病房之初兒子經常問的問題。“這是爸爸的工作,如果不去幫助其他小朋友趕走怪獸,那麼他們就會很危險。”漸漸地,兒子也開始在視頻電話裡給爸爸喊“加油”。

“我捨不得孩子。但在這個關頭,作爲醫生、作爲黨員,這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6月18日,就在兒子迎來五週歲生日之際,趙雋又一次主動請纓,再次進入A2新冠病房。

患者重新開口講話第一句便是“謝謝!”

講述者:張繼東(上海市第八批援鄂醫療隊隊長、仁濟醫院副院長

“感謝感謝,非常感謝!我的狀況現在特別好,可以說青春煥發!”昨天,仁濟醫院援鄂醫護收到一份特別的醫師節祝賀:來自武漢雷神山醫院重症病區唯一一位體外膜肺氧合(ECMO)救治成功患者老錢的視頻祝福和感謝。

老錢是武漢人,57歲,2月24日因新冠肺炎轉入雷神山醫院感染二科ICU,這裡是上海第八批援鄂醫療隊仁濟醫院隊員的主戰場。剛入院時,老錢高熱近40攝氏度、心率在140次/分以上、呼吸窘迫,機械通氣純氧吸入條件下氧飽和度也只能勉強達到95%。

爲挽救老錢的生命,仁濟的醫護們使出渾身解數。他們冒着被感染的風險爲他施行氣管切開術,這也是仁濟醫療隊在雷神山ICU完成的第一例氣切術。爲了讓老錢的病情徹底逆轉,上海市第八批援鄂醫療隊總領隊、仁濟醫院副院長張繼東,從後方召來了仁濟醫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王維俊領銜的 “尖刀連”ECMO團隊,於3月12日爲老錢實施了ECMO治療。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週的ECMO治療順利完成,於3月20日順利撤機。那天,仁濟醫院醫療隊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毛青和王維俊一起,爲老錢更換了可發聲的氣切套管,那也是大家第一次聽到老錢開口講話,第一句便是——“謝謝!”

“48天與病魔抗爭的經歷漫長而艱難,但是仁濟團隊的迎難而上讓幾度生命垂危的老錢重獲新生。”張繼東說,在醫師節前收到老錢的祝福視頻,看到老錢恢復得非常好,對隊員們來說,這是一份最好的禮物。

■本報首席記者 唐聞佳 記者 李晨琰 見習記者 吳金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