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們致敬英雄

2月7日,四川省第五批援助湖北醫療隊出征。圖爲隊員出征前宣誓。  王 曦攝(新華社發)

7月15日,在江西省九江市廬山市南康堤,東部戰區陸軍某舟橋旅重舟一營官兵運送沙袋加固堤壩。  毛一凡攝(新華社發)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主題展覽。  翁奇羽攝(人民視覺)

廣西百色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第一書記黃文秀村民家走訪。  新華社發

12月31日,時間走到了2020年最後一天。回望2020年的中國故事版,大量筆墨凝聚成一個主題――“致敬英雄”。

他們是抗疫英雄,是抗洪英雄,是抗美援朝英雄,是扶貧英雄……他們的故事讓我們淚目,他們的精神激勵着我們奮進。

年終歲末,讓我們重溫他們的名字,回憶他們的故事。

誰能想到,2020年的春天,與冷風一同襲來的,是一場全球性大流行病。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中國遭遇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1月23日,處在“風暴中心”的湖北武漢,正式關閉對外通道。隨後,全國各地4.26萬名醫務人員馳援武漢,他們被稱爲“最美逆行者”。

王軍紅,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他們是防疫一線的最美逆行者》一文的主角之一。1月26日,大年初二,本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她和同事登上了飛往武漢的航班。

爲避免母親擔心,王軍紅沒有告訴母親自己的行程。到達武漢後的第二天,母親還是知道了,是鄰居看到新聞後告訴她的。

白衣執甲,逆行出征。他們是這場抗疫戰爭最大的功臣,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謝謝你們,爲我們拼過命!”》一文記錄了支援武漢醫務人員的日常:

在長達6小時的時間裡,穿着厚厚的防護服,戴着沉重的護目鏡,兩層口罩在防住口鼻的同時也阻礙了呼吸……爲了節省防護服,入艙前大家不喝水也不吃東西,這樣可以不用中途上廁所。爲了以防萬一,每個人衣服裡都墊着紙尿褲。四五個小時後,口罩的帶子勒到耳根的肉裡,勒得耳朵生疼、顴骨脹痛……

在英雄的城市裡,到處是英雄的故事。主動請戰的建設者是英雄,日夜奔忙的快遞員是英雄,挺身而出的志願者也是英雄。2020年,中國故事版書寫出厚厚的抗疫英雄譜。

2月4日,天空飄下雨絲,武漢迎來一個溼冷的清晨。先期參加援建的中鐵四局29人集結完畢,準備趕往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施工現場。

碰面後,大家話很少。一對視,看到的是彼此灼灼的目光。出發前,所有人一致決定,簽下請戰書。

這是《武漢“方艙醫院”是如何建成的》一文中描寫的場景。

“寫下名字的那刻,心裡有義無反顧的力量涌出來!”中鐵四局機電公司武漢分公司安全總監王洪雷說。

3天時間建成武漢客廳“方艙醫院”,十餘天時間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兩所傳染病專科醫院……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再次令世界讚歎。

陳沖是武漢當地一名美甲師,《“武漢是我家,一起來守護”》一文記下了她的故事。疫情發生後,她加入了一支志願者隊伍,爲戰疫前線運送物資

第一次運貨,她一夜跑了160多公里。到了放貨地點,車門一開,人羣涌上,大家七手八腳地往下卸物資。“那時候防護服最緊俏,哪怕一件也是寶貝。”陳沖原本給自己留了一件防護服,想着運送東西的時候穿。“我把最後一件防護服還是留給了醫生。他們比我們更需要!”陳沖說。

全國上下同心、衆志成城,關閉離漢通道後的76天,湖北保衛戰、武漢保衛戰取得決定性成果,全國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2020年的春天是寒冷的,但人們的內心是溫暖的。“隔離病毒,但絕不會隔離愛。”這句流行語,讓無數人眼含熱淚。

《抗疫一線的青春力量》記錄下這樣的故事:疫情發生後,武漢快遞小哥賈勝治更忙了,他要把全國各地寄來的愛心物資送到醫護人員手上。有的捐獻物資裡會特別備註“給快遞小哥”,有一次,他發現一盒口罩的面單上寫着:“小哥辛苦了,這是給你的,一定注意防護,致敬!”

即使身處海外,也能感受到這份溫暖。《抗疫語言傳遞強大精神力量》一文寫道:一位在意大利米蘭的中國留學生,收到了中國駐意大利大使館發的健康包。這份特殊的關懷,是用人民日報海外版包裹着的。禮包裡除了抗疫物資,還有一張紙條,上面用毛筆寫着:“細理遊子緒,菰米似故鄉”。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國與世界各國攜手抗疫、共克時艱。《“共享與合作是最好的藥方”》一文報道了援外抗疫的故事。

“砰砰砰……”聽到遠處傳來陣陣槍聲,陳淮沒有驚慌。他繼續與對面的當地放射科醫生交流,講解CT檢查新冠肺炎的要點。

陳淮來到伊拉克已一月有餘。他是廣東省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放射科主任醫師。3月7日,他和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派遣的志願專家團隊一行7人,從廣州飛赴伊拉克巴格達,支援伊拉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大量感人故事一再證明:在這場全人類與病毒的戰爭中,中國秉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既對本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負責,也對全球公共衛生事業盡責。

2020年是極其特殊的一年。春去夏來,當武漢人的目光告別焦灼時,南方數省又傳來令人緊張的消息。

太湖水位超警戒,長江發生1號洪水,鄱陽湖告急……今年,中國遭遇了1998年以來最嚴重的汛情

這個夏天,抗洪英雄成爲中國故事版的主角。

《那個擔心再也見不到媽媽的女孩獲救了……》記錄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營救。

6月27日,湖北省宜都市紅花套鎮暴發山洪。一對父女的車被漫上來的洪水捲入河中,困在河道中間。

雨還在下,河水不斷上漲。父親緊緊抱住只有8歲的女兒,爬上了車頂等待救援

宜都市清江大道消防救援站接到報警後,緊急出動隊員救援。隊員們��過湍急的河水,來到被困的車輛旁,幫小女孩穿好救生衣,並用繩索固定好。

父女已經被困了兩個小時。小姑娘特別害怕,哭着問父親:“爸爸,我們會不會見不到媽媽了?”

隊員們將孩子仔細地護在懷中,側過身,用自己的身體爲她擋住洶涌的水流,一步一步將小女孩護送到了岸邊。

英雄們向險而行的身影格外令人崇敬。《誰最美?誰最累?爲了兄弟姐妹!》通過大量細節展示了英雄的無畏與擔當。

6月10日,湖南省婁底市突降暴雨,謝奶奶和她癱瘓的兒子被困家中。婁底市消防救援支隊漣濱特勤站指導員顧浩波和隊員們衝入謝奶奶家裡,將謝奶奶和兒子背出。

謝奶奶的兒子很重,顧浩波背起來有些吃力。由於怕滑下去,謝奶奶的兒子不自覺地勒住了顧浩波的脖子,顧浩波呼吸變得沉重,每邁一步都更費力。走回搜救艇的70米,顧浩波和隊友足足花了12分35秒。被救後,謝奶奶和兒子都沒有受傷。

剛坐下歇口氣,隊友喊了一聲:“你的腳在流血!”顧浩波這才反應過來,怪不得剛纔救人時腳底陣陣發麻。

有英雄衝鋒在抗洪最前線,也有英雄默默守衛一方安瀾。《大壩上的堅守者》記錄下平凡中的偉大。

7月24日,安徽省六安市霍山縣汛情嚴峻。“四號閘門打不開了!”接到報告,黃岩一下子緊張了起來。

黃岩是霍山縣磨子潭水庫管理所負責人,他要立馬排查閘門故障。閘門在大壩的底部,黃岩要下到十幾米的地方。爬梯是鋼筋做成的,垂直戳到壩底。

黃岩手腳並用,熟練地向下爬着。雨天,黃岩需要格外小心。有一次,雨水打溼了鋼筋,突然,他腳下一滑,手沒握牢,整個人從梯子上摔落。好在,身上繫了安全繩,黃岩被吊在了半空中,心怦怦地跳。

英雄們忠於職責、奮不顧身,鑄就了防汛抗洪的堅固堤壩。今年洪澇災害嚴重,但人員傷亡少,因災死亡失蹤人數比前5年均值減少54.8%。

當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時,秋天到了。人們抑制不住興奮,登高遠眺,觀賞山川如畫。

“楓葉經霜紅更好。”2020年秋天,國人對這句話體會尤爲深刻。幾個月前,抗疫英雄與抗洪英雄們,以生命赴使命,用大愛護衆生,換來山河無恙。70年前,還有一批英雄捨生忘死,贏得家國安寧。

10月23日,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大會隆重舉行。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

精神是永續傳承的。《“且將英雄志,化作一抹藍”》一文將關注點投向戰地紀實電影《藍色防線》。電影中的第二批赴南蘇丹維和步兵營,主體是從“楊根思部隊”抽調組成的,“楊根思部隊”的前身是在抗美援朝時期立下赫赫戰功的英雄部隊“楊根思連”。70年前,先輩軍人流血犧牲;和平年代,中國軍人在海外建立起一道藍色防線,這是一種革命精神的傳承。

今年秋天,國內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人們有了更多時間探尋美好生活。

坐一坐“慢火車”,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趟“慢火車”――在秦巴山區穿梭了六十餘年》報道了這麼一趟公益“慢火車”:票價最高21.5元,最低1元;單程350公里,運行近12小時;跨行陝、甘、川三省,在秦巴山中穿梭了60餘年。

它,就是陝西寶雞至四川廣元間的6063/6064次列車――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開行的一對公益“慢火車”。

爲了方便沿途百姓做生意,列車還專設了“供求信息欄”:“豌豆莢,4元一斤”“紅薯苗20斤,5元一斤”“出售桃子50斤”……此外,市場地圖、用工需求樣樣都有,難怪鄉親們都說,這是一趟“鐵路公交”。這篇報道的策劃創意來自於著名作家鐵凝作品《哦,香雪》,這部作品通過山裡姑娘香雪與一趟山區火車的故事,描寫了山裡姑娘天真爛漫、活潑向上的純美形象,再現了她們自愛自尊和對文明的追求,給人以生命美的啓迪。

“文章選取的視角很獨特,圖文並茂。”讀完中國故事版刊發的這篇報道後,中國作協主席鐵凝說,“很親切,也很感動,喚起了對上世紀80年代山裡火車的回憶。慢火車在今天依然有它存在的價值。以後如果有機會,我想去坐一回這列慢火車。”另一篇有關鐵路的報道,則讓一位塔吉克族姑娘的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去年,中國故事版推出《帕米爾高原走出首位塔吉克族列車員》,講述了塔吉克族姑娘艾爾開牙走出大山,成爲一名列車員的故事。文章見報後引發廣泛關注,改變了這個塔吉克族家庭的命運。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我的新疆日記》紀錄片欄目組看到這篇報道後,幾經輾轉,找到了艾爾開牙。今年9月中下旬,欄目組深入新疆塔縣瓦恰鄉艾爾開牙家中採訪,將艾爾開牙的故事拍攝成紀錄片。紀錄片在“央視頻”客戶端上一經播出,點擊量迅速突破20萬。

現在,艾爾開牙成了鄉里乃至縣裡的名人。艾爾開牙只要一回家,就會被家鄉的夥伴們團團圍住,夥伴們讓她講鐵路上的故事,講大山外的故事。

塔縣縣委宣傳部、瓦恰鄉政府爲艾爾開牙製作了精美宣傳畫。艾爾開牙家還開起了農家樂,帶動不少周邊農戶就業。艾爾開牙一家人的生活發生了很大變化,他們裝修了房子,添置了40英寸的電視機,第一次用上了洗衣機,告別了在小溪裡洗衣服的歷史。艾爾開牙的弟弟亞力坤有個足球夢,紀錄片攝製組幫他聯繫到一家足球俱樂部進行了試訓。目前亞力坤正在體校復讀,準備參加2021年高考。

2021年將至,艾爾開牙說,她的新年願望就是能夠爲家鄉代言,希望家鄉更加富裕。

人們總說,秋天是收穫的季節。2020年秋天,中國總結、收穫了一份改革開放中的寶貴經驗。

10月14日,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隆重舉行,回顧經濟特區發展的偉大奇蹟,總結特區建設的寶貴經驗。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中國故事版通過書寫平凡崗位上的英雄,闡釋深圳的發展傳奇。

《四十年光陰裡的深圳故事》寫道:1300多萬深圳人裡,可能再也沒有誰比劉中華更懂光陰的寶貴,更懂空間的價值。

原因很簡單:他是一個頂尖級“老表匠”,一個在方寸錶盤上“跳舞”的人。

1971年生的他,老家廣東揭西農村。19歲高中畢業後,他急於找份工作。機緣巧合,他得知一個消息:深圳飛亞達公司,正招人呢!

劉中華先從學徒工幹起,肯吃苦,不斷磨練,加上悟性也好,慢慢地成爲公司裝配部一把好手。在劉中華的工作中,精確度計量單位不是毫米,而是絲。1絲有多細?頭髮絲直徑是8絲。

這些年,各種大獎,劉中華拿到手軟。2016年,他榮獲深圳市百優工匠。2017年,他成爲深圳市勞模……

2020年的冬天是極具歷史意義的。1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全世界聽到了一則振奮人心的消息:

經過8年持續奮鬥,中國如期完成了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近1億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今年,中國故事版將大量筆墨留給了脫貧故事。

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量扶貧英雄涌現。中國故事版上,唱響扶貧英雄的讚歌。

黃文秀,生前系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委宣傳部副科長。她從北京師範大學畢業後回到百色革命老區工作,2018年初主動請纓到百色市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任第一書記。2019年6月16日晚,冒雨開車返回工作崗位途中遭遇山洪,不幸因公犧牲,年僅30歲。她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難忘黃文秀》一文寫道:對一個從極度貧困的大山裡走出去的女孩子來說,北京的吸引力無疑很大很大,而放棄大城市的繁華又回到山溝溝來需要莫大的勇氣。到市委宣傳部工作後,她又放棄市機關的安穩日子,選擇下鄉扶貧。回村路上行至半途,面對迎面而來的山洪,她沒有折返後退,反而選擇了堅定前行。因爲她心裡惦記着村裡被沖斷的灌溉水渠,她歸心似箭、無暇考慮個人安危,她希望在次日一早的扶貧工作會議上解決村裡的農田灌溉問題,使命感讓她無法停下腳步。

扶貧路上,每一個堅守的人,都是英雄。

48歲的努克力・達拉甫是新疆塔縣馬爾洋鄉衛生院門診醫生。是《“帶不走的醫療隊”帶走了貧困》的主角之一。“我們鄉可以說是整個塔縣最艱苦、最偏遠的一個地方。”努克力說。

偏遠貧困的現實環境嚇退了一些醫生,但努克力不爲所動。爲給農牧民看病,翻山渡水他都在所不惜。

無論去哪個村子,幾十公里的河道與山路都是努克力與同事們必須要面對的考驗。“最糟糕的還是遇到洪水淹路。”面對湍急的山洪,努克力只得爬上半山腰,在只能供一個人側身攀行的懸崖上挪步。“下面是湍急的洪水,頭頂上又隨時掉落碎石,過去很多醫生曾在路上受過傷,甚至有的犧牲了。”努克力說。

隨着健康扶貧工作的開展,帕米爾高原上的貧困農牧民看到了希望。互聯網接通了,慢性病患者在家就能溝通病情;柏油路修好了,醫生問診耗時大幅縮短……

脫貧攻堅戰中,許多巾幗英雄勇擔重責。《女攝影師用鏡頭記錄扶貧路上的“她力量”》記錄了“她瞬間”背後的“她故事”。

8月裡,四川省雅安市滎經縣寶峰彝族鄉杏家村,連日都在下雨,杏家村駐村第一書記何文芳擔心會發生泥石流,就忙着在村裡四處看看,組織村民轉移。

冒着雨,中國女攝影家協會理事毛曉初艱難地託着相機,記錄下了何文芳的生動鏡頭:她穿着高筒雨鞋,抱着村民的孩子走過小橋,水流湍急,孩子一臉信賴地趴在她的肩頭,何文芳卻早已淋得滿身溼透。

2020年,中國故事版用一個個鮮活的故事,標記脫貧攻堅路上的一個個腳印。

《從藤梯鋼梯到樓梯》一文記錄下“懸崖村”的變遷。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支爾莫鄉阿土列爾村被稱爲“懸崖村”。阿土列爾村的一個村民小組勒爾社,位於懸崖之上,曾經很多年,村民靠藤梯來維繫和外界的聯繫。

今年5月,“懸崖村”傳出好消息――村裡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易地扶貧搬遷,遷入縣城集中安置點的新家

“村民搬新居那幾天,我一直跟他們在一起,就跟自己搬新家一樣。我跟了這個村子這麼多年,親眼看着這個村子從藤梯到鋼梯再到樓梯的歷程,打心眼裡爲村民高興。”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昭覺縣委宣傳部副部長阿克鳩射興奮不已。

2020年,我們致敬奮鬥的英雄,記錄奮進的中國。

2021年,開啓新徵程的中國,一定有更多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