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縫裡謀脫貧

新華社南寧12月19日電 題:石頭縫裡謀脫貧

新華社記者賈啓龍

破曉之後,噴薄欲出的紅日一點點將茫茫雲海,染成漫無天際紅霞……隴那村外的摩天嶺,現已成爲遊客竟相觀賞日出的網紅打卡地。

隴那村,廣西百色田東縣境內石漠化最爲嚴重的一個瑤族村。這裡,遍地巨石,人均耕地不足一畝。

村裡年輕人都進城務工了,我們就發動留守的村民在這連片的石頭縫裡謀脫貧。”百色軍分區司令員姜軍說。

2015年,百色軍分區與隴那村結對幫扶後,帶領羣衆積極尋求脫貧之道。囿於地貧石多的實際,他們確立了多元化產業並進的思路

“百色軍分區引導我們巧藉資源優勢,優先發展旅遊。”隴那村村支書周廣正說。

爲了打造隴那村的獨特瑤族風情旅遊名片,百色軍分區爲村民購置了瑤族非遺舞蹈——金鑼舞所道具服裝,並請來專業團隊反覆排練

布努節時,隴那村以雲海日出的美景爲襯,組織500多個村民,穿着瑤族盛裝,跳起歡快金鑼舞。那場盛大的瑤族節日,經新聞媒體大量轉載後,隴那村成了網紅打卡之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遊客來訪。今年,來隴那村旅遊的遊客,最遠來自遼寧

讓遊客留下來就地消費,是旅遊業的關鍵。百色軍分區給貧困戶發放家禽幼苗,鼓勵羣衆利用房前屋後,大量飼養當地有名的“玉米雞”和“新發鴨”。

“有的遊客,駕車百里,慕名來村,就是爲了品嚐一碗玉米雞做的米粉。”隴那村委會主任蘇加南說。

隴那村有一塊百餘畝平地,是歷代村民靠手刨肩挑移石造田而成。祖祖輩輩以來,這塊地一直種植玉米等口糧,是村民的“救命田”。前些年,隴那村村民也曾嘗試在“救命田”試種甘蔗芒果柚子,均以失敗告終。

爲了讓“救命田”產出最大效益,2018年,百色軍分區請農業專家實地勘察,決定改種產值更高,適宜石漠化地區生長的澳洲茶樹

試種半年後,村民發現這種能耐乾旱耐貧瘠土壤的植物,每畝產油600斤。經大面積推廣種植,僅此一項,村民每年人均就可增收1400元。

“脫貧實踐中,我們既帶領村民致富,更注重培育他們不甘貧窮的抗爭精神。”百色軍分區政委何寒說,百色土地貧瘠,遍地是石,無法規模種養殖。我們就動員村民因地制宜,散養牛羊,或種桑養蠶

2019年,百色軍分區組織一家造紙廠與隴那村合作,簽定了毛竹收購協議。當年,勤勞的隴那村村民就在房前屋後的大石縫裡,大面積植上幼竹

一年後,環山仰望,隴那村的山巔之上的岩石間,密密麻麻長滿了鬱鬱蔥蔥的毛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