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天順:讓貧困村變成“小康示範村”

新華社長沙3月25日電(記者張玉潔陽春三月,50歲的向天順站在村裡的萬畝茶園中,眼前滿山滿眼的茶園和特色民居融爲一體。他摘下一片新葉對記者說:“這片葉子可以讓村裡人均增收上萬元。”

向天順所在的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吉首隘口村,坐落在羣山環抱司馬河兩岸,村內土家、苗、漢三個民族呈“品”字形分佈居住,相處和諧。這裡素有“百年苗疆茶谷”之稱,至今還能看到明代湘西黃金茶交易遺址和古南方長城沿線專爲茶邊貿開設的苗疆要塞等歷史古蹟。

在隘口村,向天順頗有威望,不僅因爲他是村支書,也因爲多年來他領着百姓共同奮鬥,把村子貧困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示範村”。

湘西州是湖南貧困程度最深、扶貧任務最重的地區,吉首作爲州府,2013年時仍有貧困人口43153人。地處深山的隘口村曾是典型的貧困村,改革開放之初,這裡95%以上的村民生活貧困線下。

痛感家鄉貧窮落後,向天順立志通過讀書改變命運。此後他考上大專,畢業後進入矮寨鎮政府工作

向天順發現,周邊村子的茶葉產業漸成規模,當地百姓成功地通過種茶賣茶實現增收致富。然而,雖然種茶在自己家鄉的歷史同樣悠久,但由於沒品牌銷路,村民種茶積極性不高,大多選擇外出務工。這導致村子成了“空心村”,加重了發展乏力、村級集體經濟薄弱的情況。

向天順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爲振興家鄉,2009年他毅然辭去工作回到村裡,拿出全部積蓄牽頭成立了吉首市第一家茶葉專業合作社,與村兩委幹部一起發動羣衆恢復茶園,種植本地“黃金茶”。

此後,爲拓展銷路,向天順跑到懷化、長沙、重慶等地的茶葉批發市場和品牌茶樓一家家上門“推銷”。功夫不負有心人,隘口村的茶葉憑藉良好的品質與口感逐漸得到市場認可。

三年時間,隘口村依託130畝茶葉母本發展到4000多畝,其中,可採茶園1800畝。老百姓們開始看到脫貧致富的希望。

2012年,吉首市按照“興茶興市、富市富民”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湘西黃金茶產業,推進“一人一畝茶園”脫貧計劃,即農戶開發一畝黃金茶,政府無償提供茶苗2500株,每畝開溝壕獎補800元、深翻獎補200元、稻田開發獎補500元連補兩年,肥料補助100元。藉此東風,隘口村又發展了6000畝黃金茶。

2014年,向天順被村民們推選爲村支部書記。看準了湘西黃金茶這個主導產業,向天順領着村支兩委通過黨員和羣衆大會,不斷宣傳發展茶葉對全村的重要性。

“村黨支部又註冊成立公司,整合相關涉農資金爲原始股份,與合作社簽訂入股協議,每年按照所佔股資總額的比例分紅,通過分紅保障茶農基本利益。”向天順說,村黨支部每年還召集合作社專業技術人員對茶農進行技術指導,讓茶農掌握種植技術。

不斷壯大的村集體經濟使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基本改善,漸漸地,少數被佔田地的村民,思想也發生轉變,由反對阻工變成積極支持。

近年來,隨着精準扶貧深入推進,吉首市在選取產業扶貧樣本時借鑑隘口經驗,將茶葉作爲精準扶貧的第一產業來抓,重點圍繞基地建設、產品加工、品牌打造、茶旅融合四大環節精準施策,出臺茶葉獎補政策,註冊“湘西黃金茶”品牌商標,又將隘口村和旁邊的貧困村合併爲新“隘口村”。

向天順帶領村民們繼續努力,通過統一種植、統一培訓、統一加工、統一品牌、統一銷售,讓黃金茶成爲村民脫貧致富的“金飯碗”。2017年,依託茶旅融合,隘口村成功擺脫貧困,在外務工的村民也紛紛返鄉種茶。

如今,合作社成員已由最初的50戶發展到現在780多戶3000多人,村內種植茶葉面積達15000多畝,合作社帶動周邊8個鄉鎮20個行政村種植茶葉6萬多畝,1000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種茶脫貧。

70多歲的貧困戶石明花,2014年加入合作社種植黃金茶。今年,老人家庭年收入也有1.6萬多元;五保戶向榮畢,家裡種有1畝多黃金茶,每到採茶旺季,請工人幫忙,一天最少採茶13斤,每年合作社按不低於市場價收購,除去請工費,一天純收入也有680元左右……

鄉村振興離不開能人、好的平臺和對的產業,有了這幾樣,村子想不富都不行。”向天順說,今年我們正着力打造“隘口茶旅小鎮”,探索三產融合的新途徑,全面推動鄉村振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