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護給力 北京金秋增色

秋意漸濃,清風送爽,到北京的郊區登高望遠,清澈的河水綿延曲折,滿山的植被身披多彩霓裳、仲秋累累碩果高掛枝頭……週末,帶上家人、約上好友,置身這綠水青山之時,別忘了,這背後有北京市區各級水務人的努力。

清水入庫

修復水源地上游1.2公里河道

懷柔區橋梓北宅村是個普通村落,從水源保護的角度來說,這個村可不一般。這座位於懷柔水庫入庫口上游的小村,從某種意義上決定着北宅小流域內1.2公里河道是否是清水入庫。

懷柔區水保工作站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治理前,這裡河岸坍塌,雨季時,上游來水直接“連泥帶湯”就灌進懷柔水庫。對北宅小流域進行治理,甚至成了影響南水北調和京引水渠的大事。

2011年,按“水清、流暢、岸綠、景美”的河道生態治理思路,北宅村河道治理工程開工,採用模擬天然環境措施和環保材料,建成錯落有致的天然護岸,防洪又美觀。

流域內1.2公里河道得到修復後,一到夏秋季節,便吸引大量市民到此度假。他們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也給北宅村的村民帶來可觀的收入。與此同時,村裡也建起了自己的養護隊,每日巡河保障水環境。

家門口這段河道的重要性本村的鄉親們比誰都清楚。

促村莊轉型

賣炭翁”變身國家3A級景區

如今國家3A級景區神泉峽(上圖)位於門頭溝炭廠村邊上。炭廠村曾專門以生產明清時期皇宮冬季取暖用的木炭爲業,直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山區禁止砍伐樹木,燒炭業才逐步退出。

從那時開始,炭廠村就開始了漫長的轉型路,從原始的燒炭業到農業林業,再到生態旅遊業。打造旅遊業,沒有好環境怎麼行?從2008年開始,門頭溝區水保部門聯合屬地政府,開展了一場以炭廠溝爲核心的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門頭溝水保站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我們先構築了生態修復、生態治理、生態保護三道防線,通過設置攔護設施、恢復植被、修整梯田、綠化美化雨洪利用等措施,將污水、垃圾、廁所、溝道、環境五個方面同步治理。如今的神泉峽景區山清水秀、林木繁茂、山高谷深,景區5平方公里內到處是清澈的潺潺溪水,這與炭廠生態清潔小流域的建設密不可分。

炭廠村黨支部書記邢衛兵告訴記者,通過多年綜合治理,炭廠村已經形成了集生態旅遊、觀光采摘、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休閒娛樂等爲一體的生態經濟溝道。現在,全村已有幾十個民俗旅遊戶了,村民們開玩笑說:“過去的賣炭翁現在也變成了知名景區的股東了。”

產業發展

從“無名村”到“示範村

秋天的平谷山區,一到週末,峪口鎮西營栽種蘋果的村民們就忙活開了。“別看這個村兒小,可真是漂亮,夏天摘桃、秋天摘蘋果,成了我們每年的必選動作。”遊客吳先生對此讚不絕口。

村裡的環境好了,村民的錢包鼓了,臨近的村子都羨慕不已。西營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能成爲第九批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這還要得益於生態清潔小流域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共同打造。

平谷區水保站相關負責人介紹,峪口鎮三白山小流域(下圖),流域面積18.18平方公里,截至今年6月,治理面積爲15平方公里的三白山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正式完工。

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桃、蘋果、香椿、梨等經濟作物現在是當地三個自然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但之前,栽種經濟作物的田間多爲土質田坎,一下雨,就成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無形中給農民造成損失。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在田地中砌築幹砌石田坎,降雨的時候能防止土壤隨地表徑流流走造成水土流失,將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地”變爲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實現三保田地,減少農業成本,增加經濟作物的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與此同時,水務部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加強基礎設施,通過鋪設節水灌溉設施、修繕排洪溝、提升綠化美化、豐富景觀工程等措施,保護了地下水源、節約了土地資源,既讓村民過上了宜居的生活,又讓遊客體驗到京郊農村的別樣魅力。

舊貌換新

破舊溝道變身鄉村水景

這幾年,前往房山區石窩鎮下營村(左圖)、辛莊村和石窩村郊遊的城裡市民越來越多了,“爲啥來?因爲美啊。”遊客答得直接,眼前的河水清清、綠草茵茵的如畫風景,誰都喜愛。正是高莊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讓這些村落的破舊溝道變成了鄉村水景。

房山區水務局水保部門相關負責人介紹,高莊小流域治理工程涉及大石窩鎮的高莊村、下營村、辛莊村和石窩村,治理面積10平方公里,人口爲5553人,源於2018年房山區生態清潔小流域治理工程。

以前,溝道周邊以土質道路爲主,雜草叢生,有大量棄渣垃圾;岸坡裸露、溝道邊坡不穩定,易造成水土流失。通過採取清理溝道、鋪設人行步道、栽種植被等多種水土保持措施,在保持水土的同時,爲鄉村營造如畫美景。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保護水土、涵養水源、美化村鎮、富裕村民、發展產業……市區水務人堅信,守護綠水青山,才能換來金山銀山。他們始終以“安全、生態、潔淨、優美、爲民”爲目標,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只爲那綠水青山,金山銀山。(記者 葉曉彥 通訊員 陳芳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