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更多村民挑上“金扁擔”

產業興起來,致富底氣足

走進雲南省普洱市景東彝族自治縣文井鎮文光村,擡眼望去,綠油油桑樹生機勃勃,養蠶戶魏大明說:“靠桑蠶產業,全家脫了貧,一年下來收入有六七萬元。”

文光村地勢低窪,耕地少、缺產業。推進脫貧攻堅以來,政策有力扶持文光村發展起桑蠶養殖、蔬菜、水產等產業。“季季有產業,家家有項目,戶戶有脫貧門路,”去年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037元。“鄉親們住進了新房,開上了轎車,過上了好日子!”村民魏曉猛高興地說。

文光村這樣的變化,在普洱市處處可見。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勐臥雲嶺肉牛莊園,經營精飼料生產、養殖加工,通過“公司+合作聯社+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帶動172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在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嘎勒堅果產業基地,農戶以土地入股,跟着公司一起種植堅果,好日子芝麻開花節節高。

茶葉、咖啡、堅果、肉牛等特色產業發展,讓貧困羣衆挑上了現代農業這個‘金扁擔’,助力60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普洱市委書記衛星說,今後將繼續加快推進現代林產業、高原特色農業等產業發展,鞏固脫貧攻堅長效機制,更好助力鄉村振興。

生態美起來,鄉村人氣

“現在我們村是明星村,可熱鬧了!”65歲的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同心鄉那柯里村村民趙光輝說,這幾年,村子裡實施美麗鄉村建設,爲家家戶戶安新門、換新窗,還掛上了有茶馬文化特色的燈飾。整潔的村容村貌與蔥蔥郁郁的山林、悠遠寧靜的古道、百年風雨橋等景觀相映成趣,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

“村子裡景色好了,人氣旺了,鄉親們辦起了鄉村旅遊,我也開了間‘農家樂’,財氣隨着人氣一起來!”趙光輝說。

看到家鄉的變化,在外打工多年的高仕興返鄉創業,開起了製茶體驗館,讓遊客自己動手製作茶餅,旺季時一天有幾百位顧客,賺足了人氣,還弘揚了茶文化,“村子裡環境越來越美,發展越來越好,相信能吸引更多年輕人紮根山村。”

如今,那柯里村開設農家樂26家,建成土特產品一條街,日均接待遊客2000餘人,每年可實現營業收入4000餘萬元。此外,民族歌舞、木刻等文化產業,也讓村民們致富路更加寬廣。

生產方式也在變“綠”。景谷傣司實業有限公司工人李朝明說,過去燒鍋爐用薪柴、燃煤,現在用沼氣,再也不像以往那樣一天下來裹得一身濃煙、灰塵。雲景林紙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山上的樹皮、枝丫廢棄物,生產生物質顆粒用來烘烤茶葉等,發熱效率大大提高,還實現了節能減排。

技能強起來,日子好起來

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勐大鎮仰裡村楊正洪以前靠幫人挑水泥、搬東西爲生,生活困難。聽說縣裡辦起了技術培訓班,能學本領,他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報了名。

經過培訓,楊正洪學會了砌築技術,拿到了專項技能等級證書。有了技術,他的活多了起來,一個月有6000多元收入,成了鄉親們稱讚的能工巧匠。“腦袋富起來,口袋才能富!”他頗有感觸。

培訓中心,一排排教室、宿舍整齊劃一、乾淨明亮,村民們課上認真聽課,回到宿舍溫習農業科普教材。培訓中心負責人說,縣裡成立深度貧困人口培訓中心,建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學校,提升貧困羣衆生產技能,幫助村民增強脫貧致富信心和動力。截至目前,累計培訓學員2617名,已回訪2409名學員,成功實現轉移就業2192人。

“把貧困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調動起來,消除‘等靠要’思想,脫貧攻堅才能更有成效、更加長久。”衛星說,普洱市注重激發貧困羣衆內生動力,在墨江哈尼族自治縣組織大學生志願者,採取拉家常講故事等方式向羣衆講政策、教知識,有效帶動農村青年創業;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在中國工程院幫扶下,探索科技扶貧模式,專家手把手培訓農民學員1.5萬人次,培養了4300餘名基層農技人員,爲貧困地區注入了發展動力。

“只要甩開膀子幹,日子一定越過越美!”楊正洪信心十足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