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5個90後大學生 放棄萬元月薪回鄉“養蠶”

桑樹引來“金鳳凰

四川樂至5個90後大學生 放棄萬元月薪回鄉當“養蠶哥”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陳遠揚

8月26日,四川樂至縣東山鎮綠油油桑田一眼望不到邊。

三元廟村的一間蠶絲被加工房裡,26歲的肖勇正在修機器。搞了半天還是不行,肖勇卻並不着急,“和我們剛回來的時候比,這點挫折算什麼?”

“好不容易脫了‘農皮’,還要回來刨土泥巴?”“每月1萬多的工資說不要就不要?不知天高地厚!”……

2018年,肖勇、吳樂意陸佳吳成茂張耀5個90後理工科大學生剛回鄉養蠶時,包括父母在內的很多人,都覺得他們“瘋了”。如今,在“瘋”了兩年之後,這5個90後“養蠶哥”究竟瘋出了什麼名堂?他們的經歷背後,又折射出了怎樣的山鄉變化?

創業 村裡5個“養蠶哥”清一色的理工科大學生

剝繭、開棉、曬棉、拉伸……沒有一絲拖泥帶水,肖勇就像一個專業熟練工人,一點也看不出他上大學時學的是道路與橋樑專業,更看不出他還曾是IT男。

肖勇是5個回鄉養蠶的大學生之一,也是他們的“領頭人”。5人一共流轉了700畝土地,種上桑樹、建起蠶房、蠶絲被加工廠。其中,除了養蠶賣繭外,肖勇和吳樂意合夥加工蠶絲被,其他3個人則是單幹。張耀種蛋白桑、茶葉桑,套種蔬菜,陸佳搞養殖,喂桑葉雞,吳成茂種果桑,準備做桑葚酒。

5個人都是樂至人。縣城不大,一來二去都混成了好兄弟。實際上,在回鄉養蠶前,5個人都有着收入不錯的工作

肖勇之前在德陽從事網絡編程月入過萬元。陸佳等幾人也分別有創業、入伍等經歷。

初衷 把酒話桑麻 創業還能照顧爸媽

栽好梧桐樹,引來金鳳凰。將這5只“金鳳凰”引回鄉的,卻是桑樹。其實,5個人大學都是學的理工科,和農林業一點不沾邊。那他們爲什麼又回鄉養起蠶了呢?

“一開始,挺偶然。”2018年的一天,肖勇在裝修房子時,認識了在三元廟村做蠶桑文化主題農家樂鄧如濤。和鄧如濤的接觸,給他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我發現家鄉的蠶桑產業,蘊藏着很多機會,大有可爲。”

“樂至有上千年的養蠶史,又有一定的產業基礎家家戶戶都養蠶,招人也好招。”肖勇如數家珍,尤其是近兩年,縣裡着力打造“中國桑都”,產業扶持力度很大。“再加上前幾年,繭價出奇地好,55元一公斤,養一張(計量單位,約2.5萬隻)蠶純利潤能有1300多元。”“幹不?”“幹吧!”肖勇將想法拋出,點燃了創業火種——幾人覺得一邊創業還能一邊留在老家照顧父母,一拍即合。

受挫 剛起步阻力重重 擴大規模遇價格暴跌

儘管看地後沒多久,就流轉了土地,但村民的質疑聲仍不絕於耳,甚至還使了各種“絆子”。“這家說少給他們算了流轉費,那家又說砍了他們的樹,有些已經流轉的土地,還給你種起紅苕。”張耀說,直到2019年3月,準備工作完畢,才正式進場

桑樹是栽下去了,自己卻不懂養蠶,幾個大學生面面相覷。“學!”肖勇當時一番比較下來,找到貧困戶吳光鳳幫忙,養了兩張試驗蠶。”慢慢的,技術學會了,繭房收拾好了,種下的桑樹也長起來了。

2020年,肖勇等人擴大了規模,一季就養了10多張蠶。可誰知,受新冠疫情影響,繭價大幅下跌。“當初就考慮過繭價會有波動,但沒想到來得這麼快。”這讓肖勇他們有些措手不及。

堅持 政府幫忙渡難關 憧憬“桑都”未來

短暫失落後,5個年輕人還是想開了。信心的恢復,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政府的扶持。肖勇扳着指頭大致算了一下,創業以來,相關部門幫忙爭取的補助資金,已經陸陸續續到了170多萬元。養蠶過程中,蠶桑站也一直提供技術指導,還給他們補貼了蠶種消毒物資。

當然,讓5人心裡最有底氣的,還是樂至縣蠶桑產業的未來。

如今,樂至縣的蠶桑產業,不再只侷限於最基礎的養蠶賣繭,而形成了集種、繭、絲、桑資源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體系。全縣養蠶農戶2.1萬戶,很多都靠養蠶脫了貧。此外,樂至在傳統蠶業的基礎上,還在做強蠶桑文旅經濟,加快蠶桑產業園區的提檔升級,重點打造桑海長廊、蠶桑文化主題公園等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