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蟲口奪糧”保豐收

5月,正是小麥拔節抽穗的關鍵期。然而,隨着氣溫回升,小麥條鏽病也進入了流行期,農民時刻警惕、最爲掛心。

今年1月底,農業農村部印發文件指出,2021年小麥、水稻、玉米糧食作物重大蟲害呈重發態勢,預計全國發生面積21億畝次,同比增加14%,對70%以上的產區構成風險。在具體病蟲害上,小麥條鏽病、赤黴病玉米螟等重大病蟲害呈重發態勢,直接威脅糧食生產安全。

爲何今年農業病蟲害呈重發趨勢?將對糧食安全造成怎樣的影響?在保障糧食安全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前提下,防控農業病蟲害又有哪些新招、實招

每年農業病蟲害導致的作物損失可達10%至20%

種類多、影響大、時常暴發成災農作物病蟲害是我國最主要的農業生產災害之一。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陸宴輝介紹,作爲農業大國,我國每年發生的農業病蟲害達50多種,發生面積約70億畝次,導致的農作物產量損失可達10%~20%之多。以近年來在我國流行的小麥條鏽病和赤黴病爲例,條鏽病由真菌引起,由氣流傳播,一旦溫度溼度等適宜,就容易大範圍流行。它可造成小麥減產20%~30%,嚴重的達50%以上,甚至絕收。而同樣由真菌引起的赤黴病不僅會讓小麥腐爛,平均減產20%~30%,更會在麥粒上產生毒素,人畜食後引起中毒。

“然而,這些真菌引起的農業病害長期存在於自然界,跟隨農作物協同進化,不斷變異出新的生理小種,使我們無法從根本上殺滅這些病菌,唯有努力加強防控,盡最大可能降低它的危害影響。”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劉太國說。

病害如此,蟲害亦如此。2019年,原產於美洲的草地夜蛾從緬甸首次遷飛入侵我國,這種外來入侵害蟲有“行軍蟲”之稱,一晚可飛行100公里以上,其繁殖力強,幼蟲喜愛咬食玉米的幼嫩心葉,可導致玉米減產20%~40%,甚至毀種絕收。2018年,它在非洲暴發成災,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億~30億美元。然而由於環境適宜,短短兩年,這種害蟲已在我國西南和華南部分地區“安家落戶”,北京、遼寧等北方地區也出現了它的身影,對我國玉米主產區構成嚴重威脅,已成我國十大農作物害蟲之首。

“害蟲作爲自然界的生物,我們不可能完全將其滅殺,唯有通過調控其數量到一定水平來降低它的危害。”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王振營介紹,由於草地貪夜蛾不斷從境外遷入,加上已經“定居”的本地蟲源,今年我國的草地貪夜蛾防控形勢十分嚴峻。此外,氣候變化、耕作栽培制度、作物品種更換等多種因素的變化也會影響農業病蟲害的發生程度。

“去年冬天相對不冷,溼度也大,使得條鏽病菌越冬菌源基數較大,結合今年整體比較適宜的氣候情況,因此研判認爲今年小麥條鏽病和赤黴病等一類病害可能仍呈重發態勢。”劉太國說,近期隨着氣溫回升、降雨增加,也有利於赤黴病在四川、陝西、湖北河南南部等麥區快速流行,並有北擴、西移之勢。

防控技術“多管齊下”力保綠色安全豐產

今年以來,中央財政已安排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資金8億元,用於支持河南、山東、河北、江蘇、安徽、湖北等26個省(區、市)做好糧食等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

具體如何防控?怎樣保證綠色安全?王振營和劉太國介紹,噴灑施用化學農藥仍然是短期內防治農業病蟲害最爲有效的方法。在綠色發展的理念下,我國農藥施用量已連續3年實現負增長,在糧食作物上,高效低毒農藥的科學施用是基本原則,農用無人機大規模噴灑農藥已是常態。同時,防治病蟲害的農藥施用一般都與糧食收穫成熟期存在一定時間間隔,在此期間,農藥已基本降解,能夠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生物農藥的推廣應用無疑讓防控再添“綠色”。如我國由蘇雲金芽孢桿菌(簡稱Bt)製成的生物農藥Bt工程菌G033A,試驗表明,其對草地貪夜蛾的田間防治成效可達85%以上,對黏蟲和玉米螟也有很好的防效,在對類似害蟲保持高毒性的同時,對環境又安全友好,展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高空測報燈、高空殺蟲燈、性信息素誘捕器、遠程監測雷達……王振營告訴記者,這幾年,各式各樣的“捕蟲神器和監測設備”已大量在我國各地使用,物理防治農業病蟲害已成常態。

此外,“生物相生相剋”的古老智慧也被應用到“蟲口奪糧”的攻堅戰中。草地貪夜蛾雖然厲害,但也有天敵來控制其數量和危害。科研人員發現,赤眼蜂、夜蛾黑卵蜂、繭蜂等天敵昆蟲可寄生在草地貪夜蛾體內產卵繁殖,蠋蝽和益蝽等昆蟲則可主動搜尋草地貪夜蛾併發起攻擊,進行捕食,田間試驗表明,其均對防控草地貪夜蛾有效。大量人工擴繁這些天敵昆蟲向田間釋放,也成爲實現農業病蟲害綠色防控、持續防控和有效防控的一支新力量。

積極防控下今年我國糧食豐產目標影響不大

我國糧食產量已連續6年超過1.3萬億斤,面對今年農業病蟲害的偏重發生,公衆不禁擔心,2021年的糧食安全是否有保障?對此,專家抱有信心。

“儘管預測今年草地貪夜蛾等蟲害的發生會重於去年,但基於我國完善的農作物病蟲害測報和防控體系、多樣的防控手段技術以及此前的成功經驗,草地貪夜蛾的危害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不會對玉米等農作物生產造成大的影響損失。”王振營說。

劉太國也分析指出,我國已逐步構建起現代植保防災減災體系,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應對方案,按照“早謀劃、早監測、早準備、早防治”的思路,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防控病蟲害。因此,“在積極防控下,今年的農業病蟲害災情對糧食產量1.3萬億斤的目標應當影響不大,不必太擔心。”

同時劉太國表示,如同人類注射疫苗才能形成對抗疾病的“免疫”抗體,種植抗病品種無疑是能從根本上防治農業病蟲害的方法。“農業病害每年或輕或重都在發生,各類因素的變化都有可能誘發災害,但目前,我國小麥產區中具有中等抗病水平的小麥數量還不到一半。因此,在糧食作物育種上,應當選育更多具有對多種病害兼具抗性優良品種,在選育過程中的早期,就進行病害綜合抗病性鑑定,加速育種進程,推廣種植抗性良好的品種,同時兼顧產量和品質要求,這都有賴於育種科技的進一步提升。”

“普通公衆,也應保持對外來入侵物種的警覺,一旦發現新的可疑入侵物種,積極與當地植保等相關部門聯繫,爲保護生物安全和糧食安全盡一份力。”王振營說。

(本報北京5月11日電 本報記者 楊 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