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實故事展現時代精神

“我覺得真實的故事電影更有意思。電影是自己寫出來的,相比之下,真實的故事更讓我感動。”2020年6月,在南京生活日本紀錄片導演竹內亮在豆瓣文章中如是說。

彼時,他的《好久不見,武漢》在中國的各大網絡平臺上線。兩天,這部一小時的紀錄片,成爲微博推薦榜單第一名,點擊量1400萬,轉發量15萬。他自己都有點驚訝:“短視頻時代,誰想看1個小時的片子啊?沒想到這麼多人。”

事實上,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短視頻風行的年份,依然有一批高質量的國產紀錄片,依靠真實的力量打動人心,贏得市場與口碑。

“紀錄片不應該缺席

無疑,疫情是2020年的年度關鍵詞。這一年,全球被肆虐的新冠疫情深刻影響與改變。從武漢暴發疫情開始,許多中國人自發拿起拍攝設備,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記錄身邊的故事。在空城中送外賣的小哥放飛無人機拍攝昔日繁華的城市,深入前線的記者展示出抗疫的真實點滴。可以說,“全民紀錄”是這場“全民抗疫”中不可或缺也非常動人的一部分。

真實的事件感召着紀錄片人,也催生了一批優質的紀錄電影。導演周浩的《武漢工廠》,記錄下了疫情發生時的聯想武漢生產基地;導演陳瑋曦、吳皓的《76天》,近距離地展示出武漢醫院重症監護室醫患人員的生活日常;導演竹內亮在在疫情最嚴重時拍攝的十分鐘短片《南京抗疫現場》,登上日本雅虎和Youtube首頁,在日本各大電視臺播出,《好久不見,武漢》則向世界展示了武漢疫情好轉後的實況

1月22日,紀錄片《武漢日夜》登陸院線。受制作週期影響,可以預計,2021年全球範圍內都將有更多與抗疫相關的紀錄片上映。在歷史性事件發生的現場,用周浩的話說,“紀錄片應該不會缺席,它不是新聞,它像一個備忘錄。”某種程度上說,這是紀錄片的“初心”。

人文歷史佳作出圈

人文歷史一直是紀錄片的永恆主題和創作富礦。2020年,走入院線、講述文學學者葉嘉瑩傳奇一生的《掬水月在手》,年末最後一天開播的《我在故宮六百年》,以及《百年巨匠》《中國》《西泠印社》等在央視和地方衛視播出的紀錄片,都在不同的終端收穫了大量好評,豆瓣評分從8.0至9.3不等。

其中,《百年巨匠》各終端收看人次達102億,《我在故宮六百年》微博話題閱讀量超2.2億,B站首集播放量130萬,是名副其實的“出圈”爆款。

傳統話題更需講出新意。《我在故宮六百年》便是小切口展示大歷史的典範。

例如,民間一直有着“故宮房頂不落鳥不長草”的傳說,爲什麼?片中指出,這是因爲風吹來的草籽鳥糞便中帶來的植物種子可能在琉璃瓦縫中生根發芽,造成雨水滲漏、木樑腐朽等,因此每年春秋兩季,紫禁城都要有專人去除瓦面的雜草;而在歲月中經歷無數“大病小災”的故宮,背後有一代代學者和工匠保護、修復。

僅此一細節,就見出故宮故事之“取之不竭”,可以在無窮的角度中探尋“熟悉中的陌生”。

廣闊的表現能力

說到2020年紀錄片市場的“黑馬”,《棒!少年》一定當之無愧。這部走入院線的電影,取得超過700萬元的票房成績,放在往年的電影市場,也屬紀錄片佳績。“意外地熱血、意外地好哭”,豆瓣上的這一則短評說出觀衆心聲

《棒!少年》聚焦的是一羣家境貧寒的兒童,兩個“主角”一個是來自貧困地區的少數民族少年,一個是河北山村的孤兒,爲改變未來走上棒球道路,遠離家庭來到棒球基地,由70多歲的老教練帶領,開始了同齡人難以想象的經歷。

他們要面臨基地隨時搬遷的遭遇;夜裡宿舍不敢開燈,鍋爐沒法燒,只能一牀睡兩人取暖;在南方集訓的球場投資超千萬,隨後也要被拆掉蓋樓;飛去大洋彼岸的美國打世界賽,但最終負於上屆冠軍,沒有拿到好成績……雖是紀錄片,但在海量素材中挑選和製作出的成片,卻擁有不遜於故事片的故事線與鏡頭感和人物真實的語言、動作、心理,讓觀衆看到了紀錄片廣闊的表現能力。

導演許慧晶在談到該片時稱,這並非一部體育紀錄片,而是講述人在某種環境中生存的故事。正是這樣的故事帶來了強大的共情能力。

拍攝“不爲人知的角落”是紀錄片的重要功能。事實上,2020年還有許多“小衆”紀錄片對準了這樣的角落。同樣進院線的《城市夢》,講述了武漢小商販與城管的故事;《黃河尕謠》鏡頭裡的主人公,是一名喜愛民歌但有口吃的牧羊人;《殺馬特我愛你》則拍攝了曾經紅極一時也極富爭議、被嘲笑的“殺馬特”現象,講述是什麼樣的年輕人在踐行這種風格。

這些拍攝社會現象、社會話題的紀錄片,很好地呈現了社會不同角落裡的風貌。

大時代裡的故事

近年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通過題材規劃、項目扶持、政策引領等,全力爲紀錄片繁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推動國產紀錄片越來越多地在衛視黃金時段和頭部視頻網站與觀衆見面,在海外也產生了廣泛影響。

以微博平臺數據爲例,2020年有252部紀錄片在微博平臺進行發佈或推廣,累計閱讀量253億,產生紀錄片熱搜123個,有21部紀錄片的微博話題閱讀量破億。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紀錄片中,豆瓣評分均值8.2分,大於9分的有23部,大於8分的有62部。可以說,“質量並進”已成爲這一時期中國紀錄片的特徵。

據研究報告顯示,央視、省級衛視等大型電視臺紀錄頻道仍是紀錄片頭部製作機構和平臺,但近年來,視頻網站、UGC短視頻類平臺迅速崛起,紀錄片生產投資主體趨於合理和多元。這些平臺與獨立記錄拍攝一道,構築成中國紀錄片長遠穩定發展的堅實結構。

歸根結底,觀衆對紀錄片的需求和喜愛,是人類的某種“關懷”的本能。用魯迅先生的話說,就是“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都與我有關”。在紀錄片中,人們看到自然之廣闊、科學藝術之無窮,也看到在不同的環境與境遇當中,自己的同類勇敢、努力、堅韌地生活着。

在此意義上,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的紀錄片人還將奉獻出更多真實又精彩的佳作——因爲每個時代都蘊含着無窮的故事,大時代更是如此。申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