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臺灣要暢旺經濟,需從中國大陸着手

工商社論》

臺灣近兩季經濟急轉直下,主計總處公佈,今年第一季概估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爲-3.02%,是金融風暴後2009年第二季以來的最糟表現。最近兩季表現都不如上年同期,一季不如一季,幾已進入經濟衰退階段。何以至此?在後疫情時代,全球終端需求持續疲軟,產業鏈尚在調整庫存,這是可以理解的,但同樣高度仰賴外部需求,臺灣爲什麼表現不如南韓和新加坡?

細察數據,國外淨需求中,輸出部分大幅萎縮,影響GDP最巨。按美元計價,第一季商品出口較去年同期銳減19.17%,輸出和輸入相抵後,國外淨需求對經濟成長負貢獻5.41個百分點。再從出口地區來看,臺灣第一季對兩大市場中國大陸(含香港)與美國分別衰退24.8%和15.9%。從出口地區結構變化來看,臺灣首季對陸港出口佔總出口比重下降至35.1%,對美國出口比重則上升到16%,分別是20年來同期的新低、新高水準,顯示不只終端需求持續疲軟和調整庫存足以解釋,恐怕還跟少了自由貿易協定和「友岸外包」做後盾頗有關係。由此推衍,如何加強經貿關係,維繫甚至擴大中國大陸市場的份額,是臺灣旺經濟不可或缺的路徑。

後疫情時代美國持續升息、全球需求放軟、產業去庫存不如預期,使得臺灣投資、需求、消費三頭馬車都疲軟不振。兩岸經貿更是持續下滑,且面臨對岸反制不公平貿易的風險。因此,如何改變兩岸的政治關係,藉以理順經貿關係,讓兩岸之間雖然沒有自由貿易協定,但互惠互利更甚於貿易協定;雖然沒有友案外包,但分工與整合更甚於單純的經濟利益與供應鏈安全考量。

過去40年臺灣的經濟榮景,一大部分得利於大陸市場,其間有起落,在馬英九執政時代獲益最多。當時,臺灣與大陸全面交流,經貿關係與相關協議持續開展,工商交流與陸客來臺熱絡無比,產業組織協商與城市論壇多方進行,雙方產生良好的互補與互濟作用,顯著提升臺灣的經濟成長。以陸客來臺爲例,馬英九主政時期擴大陸客每年以百萬人次增長,從2008年的380萬人次增長到2015年破千萬,對臺經濟挹注很大的能量。

兩岸經貿關係深受政治關係影響,大陸官方雖然沒有收放自如的經貿管控空間,但基於政治考量而來的調控幅度很大,遠甚於一般政經關係穩定的跨國雙邊經貿。猶記2008年金融海嘯之際,大陸撒大錢推動「家電下鄉」政策,基於政治考量,舍三星面板不用,大力採購臺灣面板,大陸電子視像協會七年爲臺灣面板挹注上兆資金。正如上海市長龔正說的,「兩岸交流離不開共同政治基礎」,民進黨執政之後,陸方基於兩岸人心契合考量,並未縮緊兩岸經貿,近期另有考量,在農產品與食品進口方面踩剎車,上月還宣佈進行貿易壁壘調查,頗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氣象。

長期以來,我方限制20%大陸物品進口,牴觸世貿組織(WTO)最惠國待遇制度,中國大陸過去隱忍不發,上月宣告依據其國內法規,對我國啓動貿易壁壘調查,我方限制大陸進口的兩千多項產品,已面臨開放壓力。與其頑抗到底,不如主動開放,以免被報復。民進黨政府打的如意算盤可能是期待在WTO架構下協商,但大陸避免兩岸問題國際化,不會走上這一步。蔡政府除非想利用陸方堅持公平貿易原則的強硬政策進行反中、抗中宣傳,否則就應儘速對兩千多項限制大陸進口的產品研商因應之道,能開放的主動開放,好讓這個危機能平順落幕。

然而,這不是民進黨的思維模式,陸方也不存此奢望,所以在民進黨執政期間,這個爭端難以善了。其實,臺灣在兩岸經貿上佔盡便宜,尤其是兩岸2010年所簽署的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其中500多項「早收清單」,讓臺灣業者省下不少關稅,我方獲益金額粗估約爲陸方十倍之多。民進黨執政前揚言廢棄,執政後急轉彎,呼籲陸方持續不變。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上月表示,ECFA實施以來對兩岸均有利,中止將造成雙方損失及破壞兩岸關係。現在ECFA也風雨飄搖,可能在民進黨執政期間就被對岸終止;如果民進黨2024大選後繼續執政,更不在話下了,臺灣民衆將爲支持民進黨執政付出重大代價。總之,旺經濟離不開大陸,基於臺灣發展大計,臺灣民衆應該知所決策,下架損害兩岸經貿關係及民衆福祉的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