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韓國經濟陷入困境及其對臺灣的啓示

工商社論

2019年對韓國來說是個不太如意的一年。首先,韓國近三年來基本工資的大幅調漲,失業人數增加,政府的支持度也跟着下降。其次,DRAM進入景氣下滑循環,盈餘下降,營收負成長。而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是,爲了二戰勞工賠償的爭議,以及可能減輕韓國在晶片上對日本壓力,日韓展開貿易大戰,日本針對半導體面板手機上的主要原料,包括光阻劑氟化氫等,予以管制,延緩出貨時效,致韓國在面板、半導體及手機上的原料短缺,面臨出貨調整上的困難。

衆所皆知,DRAM、手機是韓國科技產業上的兩大金雞母,一旦獲利下滑或營收負成長對韓國科技產業衝擊不可謂不大。影響所及,韓國銀行(即其中央銀行)調降今年經濟成長率至2.2%,是韓國在全球金融海嘯隔年以來最低的成長率(2009年成長率爲0.8%)。同時,出口下滑,設備及建設投資也呈現負成長。

除了美中貿易戰,日韓貿易戰摩擦帶來經濟發展不確定性之外,中國大陸經濟的快速崛起也是韓國經濟長期發展的重大變數。中國的快速發展除了影響日本、臺灣的產業競爭力之外,也對韓國科技產業、傳統產業均帶來重大的衝擊。

在科技產業上,韓國三星、LG的主要營運策略在於挾其雄厚財力,在DRAM、面板上,大舉投資超越對手研發的速度,並推出次世代產品,再大力攫取市場。不過,在中國崛起後,中國有國企、央企影子的京東方華爲、中興等,在政府補助下資金雄厚,和韓國相比並不遜色,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例如華爲總裁任正非,最近更聲稱將在未來5年內投入1,000億美元做研發,手筆之大令人咋舌,連財大氣粗的韓國三星、LG也只能瞠乎其後。還好,美國對中國華爲公司的抵制,使三星、LG喘了一口氣。但美中貿易摩擦,也使中國自主發展半導體產業,變得更積極,對臺灣、南韓晶圓代工、DRAM在長期上也有不利的影響。

在傳統產業上,中國大陸的鋼鐵、水泥、造船、汽車、家電、工具機的大幅投資及規模經濟。也非韓國可以比擬,在規模經濟效益不如之下,韓國的傳統產業即使不是現在,也會在未來面臨瓶頸

韓國遭遇的產業發展瓶頸對臺灣有什麼啓示呢?

首先,在市場、產業、原料上,不能太過依賴單一客戶,否則,一旦面臨抵制,將產生很大的壓力。

其次,在大國(如中國)旁邊的小國,在製造業上,應採取差異化策略,透過研發、國際認證、品牌通路、安全安心、少量多樣客製化等作爲,有效和中國區隔,才能維持臺灣在製造業上的競爭優勢,而不至於被邊緣化。在服務業上,應該投入研發,提供優質化、精緻化的服務來服務周遭的大國,才能發揮規模經濟利益,使服務業有競爭力。當然,除了差異化之外,系統化也很重要,臺灣在資通訊(ICT)、微電子上最具競爭力,因此,ICT、微電子,結合如醫療器材、新藥、工具機、紡織品等,善用跨領域的系統整合,來維繫自己的競爭優勢。

第三,面臨數位經濟時代,臺灣應善用此次美中貿易戰的契機,中國面臨美國科技上的制裁,臺灣應積極投資美國的AI、5G領域的創投,購併美國企業,將技術商業模式,帶回臺灣,讓臺灣在數位經濟時代可以藉由外力的協助,來取得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傳統產業的影響力不容忽視,尤其在就業、創匯收入上面。因此,臺灣應該導入AI、5G於傳統產業,以提升傳統產業的競爭優勢。但中小企業、傳統產業,在人才、資金、技術上,均不利數位經濟時代的競爭。因此,政府應該廣爲設立AI、5G的體驗中心(experience center),透過體驗中心,讓企業界瞭解導入AI、5G、物聯網等科技之前後效益變化,中小企業與傳統產業,纔敢投入上述數位經濟領域,併產生重大突破。一旦有重大進展,臺灣更可以透過新南向市場的出口來發揮規模經濟效益。

除此之外,在出口面臨美中貿易戰的重大不確定性外,內需是驅動經濟成長、穩定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但國內市場不大,欲發展服務業必須大幅鬆綁法規產業化,並將10兆元的超額儲蓄,甚至包括海外匯回臺灣的資金,導入鬆綁、產業化的服務業,如長期照護、雙語教育、國際醫療、金融理財、都市更新等。結合資金、法規鬆綁、產業化,一舉現代化服務業,強化其競爭優勢外,也可以爲民衆開拓更多高薪的服務業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