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綠色GDP的困境及改善之道

綠色GDP質損帳最大的漏網之魚就是溫室氣體排放仍未列入。圖/本報資料照片

主計總處日前公佈綠色GDP,由於污染排放減緩,加以地下水超抽也獲改善,2022年我國綠色GDP成長率2.61%,比經濟成長率來得高,從理論上來說,這代表我們從事經濟活動所帶來的污染,及對生態的破壞已降低了,是個好消息。然而,什麼是綠色GDP?綠色GDP可靠嗎?我們來認識一下。

大家常聽聞GDP,卻不常聽到綠色GDP,事實上兩者關係密切。GDP是指一國一年從事生產活動所創造的附加價值,遺憾的是,自工業革命以來,廠商爲了獲利,在生產活動中恣意排放廢水、廢氣,濫墾森林、超限捕魚屢見不鮮,這些經濟活動雖創造了GDP,卻也帶來災難,如今全球倡議淨零排放,就是要在追求成長的同時,也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

因此,所謂綠色GDP就是在原來國民所得帳上,新增兩本帳,一個是自然資源折耗,一個是環境品質質損,也就是經濟活動有害於生態環境的損失,將其貨幣化成兩本帳,自GDP減除,如此即是綠色GDP。如果這兩本帳數字很大,經此一扣,綠色GDP即可現出原形,說明一國的高生產、高所得是靠破壞環境生態創造的,實不可取,如果這兩本帳的數字很小,那是好事,說明生產活動已兼顧環境生態的保護。

這樣說來,綠色GDP應該是經濟生產活動的「照妖鏡」,把人類恣意破壞環境的生產活動給反映出來,是國民所得統計的一大進步。然而,理論歸理論,理論上的綠色GDP是照妖鏡,惟空氣、水、固體廢棄物、森林、地下水、礦產等各類經濟活動帶來的質損及折耗的實物帳編制已屬不易,加以實物帳編出來之後,還要將其貨幣化成爲貨幣帳,更是難上加難,由此可知,實務上這兩本帳恐難周延。當然,這不只是臺灣的問題,而是各國都有的問題。

我們以2022年的綠色GDP爲例,依主計總處估計,這一年臺灣因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品質質損是316億元,而自然資源折耗是94億元,兩者合計410億元,佔實質GDP的比率僅0.19%,爲歷年新低,遠低於2001年的1,145億元,1.20%,這些數字反映臺灣的表現可圈可點。

再觀察近九年經濟成長率(實質GDP成長率)與綠色GDP成長率,會發現綠色GDP成長率有七年高於經濟成長率,兩年平手,以2022年爲例,實質GDP是21.72兆,減掉污染及質損410億,綠色GDP是21.68兆,綠色GDP成長率2.61%,優於經濟成長率2.59%。從目前所編算的綠色GDP來看,臺灣在環境保護上已有很大的進步。

然而,迴歸到我們前面所提及的兩個問題,一是列入質損帳或折耗帳的項目夠不夠周延?一是目前採用防治成本法、淨價格法所估得的貨幣帳會不會低估?顯而易見的,如果納入帳本的項目有漏網之魚,又或者如果將污染量貨幣化的過程有低估之虞,則所估得的綠色GDP,就不怎麼可靠。

那麼,我國現在的情況是如何?主計總處官員很誠實的說:「綠色GDP的實物帳仍待充實,例如土壤資源、環境補貼與類似移轉帳等等皆尚未納入。此外,溫室氣體雖有統計,但國際間對於相關效應之質損估算仍處於評估階段,尚無具體評量方法,因此目前也尚未納入質損估算。」

這說明不論是兩本帳的涵蓋範圍,或污染量貨幣化的估價標準,都還有待改善,因此,20年來我們的環境是否如綠色GDP所呈現的這麼好?我們不能過於自滿,因爲其中確實有漏網之魚,最大的漏網之魚就是溫室氣體排放仍未列入質損帳。想想,在如今政府淨零排放喊得震天價響,淨零目標的二氧化碳又是溫室氣體的最大宗,一個沒有把溫室氣體納入質損帳的綠色GDP,還算綠色GDP嗎?

我們認爲,綠色GDP的確是資本經濟的「照妖鏡」,值得珍惜,其理論架構已屬完備,然而落實到帳本編算上仍有若干困難,雖然若干問題迄今國際間仍在評估,但是我們也必須做好準備。以今日情勢研判,溫室氣體納入環境質損帳一事,已勢在必行,如何克服量轉價的估算問題,行政院應給予統計部門更多資源,方能有成,綠色GDP涉及許多跨部會的資料協商,只有行政院重視並給予支持,相關問題才能迎刃而解,也只有如此,我們的綠色GDP才能更完善,併成爲檢視淨零排放目標的關鍵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