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論我國海外就業統計的困境

工商社論》

政府於上週公佈去年海外就業,結果令人非常震驚,往年70多萬的海外就業人口,於去年降至31.9萬,減少逾一半,不少報導稱「海外就業潮退燒,赴海外工作人數腰斬」。然而,海外就業潮果真退燒?赴海外工作者果真減少?有待商榷。

要談這個問題,得先從我國就業統計談起,我國每月發佈的就業、失業數字是抽樣推估而得,而抽樣的母體(population)正是戶籍人口,因此戶籍人口有什麼風吹草動,就會影響推估的數字。

依戶籍法,國人在國外停留兩年未返國者,會被遷出戶籍,近年爲防止疫情擴散,各國皆採嚴格的邊境管制,人們要從海外返臺,再返回當地,兩地隔離天數加起來就得花二、三十天,在這樣的情況下,海外工作者返家的意願自然不高,以致被遷出戶籍者扶搖直上,疫情之前,每年遷出者不過4萬人,2020年升至6萬,2021年升至18萬,2022年累計至11月已有22萬,這個變化使得戶籍人口持續下滑,當然也就影響了就業、海外就業的估計。

因此,我們所看到的2021年海外就業人數減半,並不代表海外工作機會大減、海外就業潮退燒,而是海外就業者無法返臺,被戶政機關遷出戶籍所致。這也就是說,受戶籍法干擾,近兩年海外就業人數明顯被低估。試想往年70萬海外就業人數,怎可能一下子掉到30多萬,不用統計知識都可以判斷這當中一定有問題。

2021年被遷出戶籍者有18萬人,這當中有小孩、有勞動力、非勞動力,依官方估計其中13.6萬人應該是就業者,此外,由於邊境管制嚴格,出國人數大減,導致未達海外就業標準者激增(一年之內經常或連續停留在單一國家逾90天),上述兩項原因說明兩年來海外就業數字的下滑只是表象,並非國內外就業機會出現了什麼驚天動地的變化,說的更白話一點,就是許多海外就業,未納入我們的就業統計罷了。

海外就業數字大減,雖是表象,仍會影響我國全體就業、失業統計,例如2021年我國經濟成長率創了11年新高,景氣連月亮出代表熱絡的紅燈,但就業人數居然比前一年少了將近6萬,明顯不合理。實情是,母體被遷出太多的就業人口所致。換言之,疫情嚴重干擾了近兩年的就業統計,讓我國勞動力、就業等數字被嚴重低估。

面對這個就業統計的困境,主計總處雖於新聞稿說明去年海外就業之所以創新低,主因戶籍被遷出人數達13.6萬,然而,多數人仍不明白這個解釋,以致媒體報導會出現「海外就業潮退燒…」這樣的標題。其次,戶籍法第16條有「出境二年以上,應爲遷出登記」旨在進行戶籍管理,這與就業統計追求就業實況的目的並不相同,平日裡第16條不致影響就業統計的準確性,但遇到像疫情這樣的非常情形,就會出現干擾。

主計總處以戶籍人口爲母體,40年來推估還算順利,過去大概作夢也想不到會有這麼一天,由於疫情牽動戶籍人口,導致就業人數被低估。然而,如今確實發生了,要怎麼補救?我們有以下兩點建議:

第一、運用大數據,修正2020年以來就業統計:從疫情於2020年初蔓延,就業統計就已開始受到干擾,2021年、2022年影響更顯著。常態下,自然可以戶籍人口爲母體推估,如今明知戶籍人口和就業事實已經偏離,自然應該循相關公務統計加以修正,否則日後不論政策模擬或學術研究,總體數據在對映2020~2022年就業統計時,必將出現矛盾。

第二、於就業統計加註,解釋這一特殊情況:若資料難以回溯,無法修正2020~2022年的就業統計,至少也應該註明,由於邊境管制,這幾個年度的就業統計可能低估,以讓歷史在統計數字留下紀錄,有助於日後人們明白這個年代所發生的事,而不致於有「郭公夏五」的缺漏了。

經濟學家凱因斯(J.M.Keynes)的一般理論,與皮古(A.C.Pigou)的就業與均衡,是上世紀兩本經典,值得注意的是,這兩本書的第二卷皆着力於定義與觀念,因爲定義與觀念如果弄不清楚,一切數字只會製造混亂。如今就業統計碰到這個困境,雖是不幸,卻也是重新檢視母體、抽樣推估的千載難逢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