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對「境外關內」、「境內關外」經濟產業策略的期待

經濟部長郭智輝。圖/本報資料照片

經濟部長郭智輝上任不久,就提出「境外關內」、「境內關外」等產業發展新思維。參考他的說明內容,「境外關內」旨在帶領檯灣製造業到海外投資及擴展市場,「境內關外」目的在於吸引海外高附加價值的投資與消費來臺。在展現具體相關作法及成果之前,我們從國家整體產業發展角度,提出幾個期待。

首先,在吸引海外高附加價值來臺投資方面,過去幾年在「投資臺灣三大方案」、「吸引國際大廠來臺設立研發中心」陸續推動後,已引領檯灣原本偏重產研合作的創新生態,提升成爲以國際級科技價值鏈爲核心的創新生態系。這項升級成績,明顯展現在6月以AI爲核心的臺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上,參展的幾家國際科技大廠,均已在過去3~4年間,在臺灣投資進行自主研發,並與在臺客戶與供應鏈展開研發合作。

在這樣的成功經驗下,除期待持續吸引這些大廠在臺深耕與擴大合作外,更讓人期待能夠藉着百工百業AI化的需求商機,吸引更多國際晶片及AI應用業者來臺與傳統產業進行創新合作,藉此提升傳統產業與國際研發創新能量的連結。

接着,在吸引海外高附加價值的消費方面,以往政府也曾嘗試以「會展」、「觀光醫療」等主題,吸引高消費力的觀光客來臺,只是COVID-19影響跨境移動,讓國際觀光沉寂下來。在疫後,政府特別推展Taiwan在國際的觀光品牌,並積極推動景區國際化及打造國家智慧景區,同時提供「遊臺灣金福氣」等方案吸引國際觀光客。按交通部觀光署統計,今年首季年來臺國際觀光客已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6~7成。

在此基礎上,郭部長倡議「以日本、菲律賓、越南等亞鄰國家,型塑4億人口的文化生活圈內需市場」,吸引「商務人士來臺消費駐足」,「以臺灣美食、大健康產業及銀髮養生爲賣點」行銷臺灣品牌,這樣的佈局,的確具有策略邏輯。

只是這項策略邏輯的落實,還是需要聚焦目標客戶及細究策略作法。例如:可能聚焦與臺灣各供應鏈有機會合作的亞鄰國家業者,這目標客羣可以個別垂直領域的優勢,向亞鄰國家發出交流與合作的訊息,同時提供高端在地商務與旅遊服務,以展現合作的誠意。又如,針對日本過往成功及接近退休的企業家與高階經理人,透過臺灣垂直業者需要顧問指導、商務合作的交流訊息,配合臺灣可能具優勢的醫療養生服務,吸引他們來臺長居。

最後,在帶領檯灣製造業到海外投資與拓展市場方面,臺灣也有「榮邦方案」、「新南向計劃」等鼓勵臺商到友邦投資,及促使臺商投資轉向的政策方案。近年在中美貿易戰、科技戰,及中國大陸政經局勢的演變下,臺商大多已主動地分散投資設廠。另外,在疫情期間Taiwan can Help的民主普世價值下,中東歐對臺灣相對友善,也啓動諸多的投資合作。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郭部長倡議「以供應鏈大帶小模式,結合臺灣半導體、AI等優勢產業,規劃於重點國家或區域設立科技產業園區」、「建置海外單一服務窗口,掌握當地法規與投資資訊,提供企業建廠到營運全程服務」,同時進入類似簽訂CPTPP經貿協定的國家提供投資服務,協助臺商跨過貿易障礙進入市場。確實,從臺灣近年難以參與國際經貿協定的現況下,直接進入經貿協定國投資,有機會化解業者拓展市場時面臨的貿易障礙瓶頸。

只是,對於像臺灣半導體這類已具有競爭優勢的領域而言,相關供應鏈業者本就有高度的能耐與意願,同時從GDP角度看,真正受益者爲接受投資國,並非臺灣。同時,在實務上,藉着海外投資越過經貿協定,將對業者在臺的研發投資產生替代性,這些作法對臺灣整體社經的效益,建議得細細評估斟酌。

倒是今年以來大陸景氣不振,促使當地業者大量低價輸出,以及日圓匯率持續走弱,對臺灣諸多傳統制造業造成「上下夾擊」以致出口不振。這也明顯反映出這些部門技術創新競爭力不足,及缺乏掌握國際市場顧客需求的資源與能耐。或許,郭部長對於帶領檯灣製造業拓展市場的想法,可以評估是否朝向引導這些傳統產業業者合作採行新興的科技行銷手法,從瞭解特定國際市場顧客需求及技術趨勢,同時敦促各個垂直傳統制造業業者聚焦滿足特定國際客戶需求的方向,共同投入研發,以提升技術創新競爭力,進而真正讓更多傳統產業部門具拓展國際市場的出口競爭力。

郭部長是一位成功的企業家,當然我們也非常期待他所提出的新思維,未來能夠縝密的規劃與推動,以真正的爲臺灣產業發展有效發揮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