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蘇內閣應正視國富統計的最後一里

工商社論

主計總處日前公佈2019年國富統計顯示,國人財富更上層樓,以近十年(2010~2019)而言,每戶家庭資產由1,049萬元升至1,532萬元,成長極爲驚人。然而,這是好消息嗎?家家戶戶真的都變富有了嗎?應該不是,但由於國富統計最後一里尚未完成,財富分配統計付之闕如,因此迄今仍難以一窺真相。

國富統計是衡量一國的財富,讓我們瞭解這個國家的資產規模有多大,這和國民所得統計(GDP)遙相呼應,然而國富統計衡量的是財富存量,國民所得估的是所得流量兩者相關卻不相同。以2019年爲例,這一年我國的GDP是19兆元,而國富毛額是268兆元,財富是所得的14倍。

國富毛額隱含折舊,減掉折舊後的國富淨額比較接近國人實際持有的財富,2019年底國富淨額214兆元,分別爲企業部門、家庭部門、非營利團體政府部門所持有,其中家庭部門持有134兆居各部門之冠,然而統計至此,在茫茫如海數字裡,國富統計與大家感覺還是很遙遠,主計總處因此將134兆除以國內總戶數883萬戶,遂得出每戶家庭財富1,532萬元,創下歷年新高。

家庭的財富包括房地產、股票債券、活存、定存及現金退休金準備、汽車電器設備等,十年來家庭財富之所以增加,一方面是受惠於經濟成長,然更多是來自房地產大漲、股價上揚的貢獻。然而,十年裡房地產、股價上揚所帶來的財富自不可能雨露均沾,平均分配給每戶家庭。從學理研判,財富成長的果實絕大多數是由資產較多的家庭享有了。這也就是說,十年來家庭部門的財富大幅成長已形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前述用算術平均估出來的每戶資產1,532萬元意義不大,甚至毫無意義。

我們還是要肯定主計總處運用數據算出這份國富統計,讓我們瞭解各部門資產分佈的情況,然而一份只有家庭財富平均數,而沒有分配數的統計形同半途而廢,差了最後一里的統計。政府自然不宜拿着每戶資產平均數由1,000萬升至1,500萬來誇誇其談國人變富有了,因爲這樣吹牛必惹來民怨。大家也許還記得,2018年5月行政院召開記者會,於會中僅表示「實質薪資」創新高即召來漫天蓋地的撻伐,砲轟官員們不食人間煙火,若今天府院真的宣稱家庭財富創史上新高,豈非自捅馬蜂窩而自找麻煩?

須知,國人對於薪資、財富平均數創新高之所以如此反彈,正反映平均數與多數人的處境已愈來愈遙遠,愈來愈無感,此刻與其援引數字誇耀政績惹人厭,不如在平均數之外,循大數據研編財富分配統計以瞭解民怨之所在,並知悉十年來財富分配究竟惡化到什麼地步,財富究竟集中到什麼程度

事實上,主計總處也曾於1991年辦過一次國富調查,並於次年底公佈家庭財富五等分位差距,結果高達16.8倍,遠遠超過同年的所得差距4.9倍,這是政府辦理的第一次家庭財富分配統計,財富差距如此之大自然引來各界的關切,遺憾的是,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此後政府再沒有公佈過財富分配統計,我們因此也無從得知當年的16.8倍如今到底已擴大到幾倍了?

十年來主計總處也曾努力想循大數據,去估算我國財富分配的現況,可惜努力多時,在資料取得困難下,功敗垂成,因此迄今臺灣依舊沒有財富分配統計,財富集中到什麼程度?金字塔頂端的前0.1%、0.01%究竟擁有多少資產?仍是未知數,主計總處每年只能行禮如儀的公佈那些不痛不癢的平均數。

我們過去幾年曾多次呼籲政府恢復昔日這項分配統計,以銜接1991年的數據,讓我們知道卅年來的經濟發展對財富分配的影響,財富分配統計的可貴,不僅可以讓我們瞭解民怨,更可以解決民怨,政府萬不可諱疾忌醫,而故意不作爲。反之,應該儘速讓這項統計大白於天下。

猶記得1992年主計處編成「家庭財富分配提要分析報告」報至行政院院會時,經與會閣員熱烈討論後行政院長郝柏村指示:「政府未來施政要就土地政策、平均地權及因土地取得之財富,如何爲社會分享審慎檢討,此外也應就如何協助年輕人儲蓄購屋,研究可行辦法。」這告訴我們,財富分配統計好比一面鏡子,可以照出政府施政缺失,如此重要的統計自應促其立即恢復纔是。

我們最後要指出的是,1991年辦理國富調查,挨家挨戶訪查,其難度之高遠遠超過今天,若非當年行政院全力支持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樣的,如今國富統計要完成這最後一里,也得行政院大力支持才行。我們再次呼籲,行政院要有前瞻眼光,進行一次劃時代的統計,當年郝內閣沒有大數據都能辦好的事,相信蘇內閣今日不僅可以辦得到,還可以辦得更好,然爲與不爲,就看蘇院長的態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