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最賺錢模式 日媒:GDP不會計入的價值正改變世界
Spotify充分運用免費增值模式吸引更多用戶並藉此創造收益。(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
數位時代什麼商業模式最賺錢?付費訂閱制似乎是答案之一,但日本媒體指出,讓用戶免費體驗來促進其利用付費的更高端服務的「免費增值(freemium)」這種分段訂閱制似乎更有用,而不會被計入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消費者剩餘(consumer surplus)」概念正改變世界。
《日本經濟新聞》編輯委員、評論員中山淳史分享參加CES(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經驗,稱今年雖然因爲疫情改爲線上舉行,但是拜技術進步之賜,不但可以更集中個人的關注重點,也省掉前往展覽地點的機票、酒店、飲食等相關花費,這種藉由疫情,讓大家知道線上模式也能在高科技支持下有不遜現場的體驗,還可以省下鉅額差旅費,就是種「實惠感」。
各種線上商業模式似乎都開始利用實惠感,全球最大線上串流音樂服務商、瑞典企業Spotify或是谷歌(Google)旗下Youtube亦然,所有人都可以免費使用,但超過半數的免費用戶必須接受插播廣告等條件,如果他們希望能在無廣告環境欣賞音樂,或是享受合法下載mp3服務,可能就會考慮升級付費會員。這種「免費增值」服務,線上會議軟體Zoom也採用。
中山淳史認爲,由此可見數位技術使免費經濟、實惠感都急速擴大。這就是「消費者剩餘」,即購買者的支付意願減去實際支付量。例如,消費者若認爲某種商品實際價值是200元,卻看到只標價100元,那麼200元減去100元,消費者主觀認定的那100元就是多出的消費者剩餘。中山淳史表示,這是被視爲有主觀性、沒有實體的概念,當然不會被計入GDP。
谷歌、臉書(Facebook)利用此點更上層樓,都透過消費者剩餘吸引用戶,而且根據演算法和用戶數據建立起網路行銷基準和巨大廣告收入。
中山淳史指出,汽車用半導體最近短缺其實也與消費者剩餘有關。因爲5G、智慧型手機、個人電腦等能產生巨大消費者剩餘的產品在疫情下也能持續成長,相對缺乏消費者剩餘的汽車銷量卻一度跌到谷底被迫停產,也停止訂購車用半導體,加上消費用半導體利潤更高,於是車用半導體自然要不回產能。
他總結,消費者剩餘雖不像會被計入GDP的實際利潤,主觀性強又難以計算,但若經濟結構持續改變,容易被GDP這種指標束縛住的企業也應該注意如何選擇前進之道,或許免費增值模式和消費者剩餘概念中就藏着啓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