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專欄:李學文》在數位世界尋找內心的價值

OTT產業(資料照)

數位化究竟是讓個人價值得以凸顯,或是讓其逐漸消失? 我的看法是因時序而異。

國人開始使用部落約略是在2000年。接着,隨着全球資訊網的用戶爆增,蓄積的能量愈來愈大,除了硬體和軟體外,也已孕育出高能量的資訊體(infoware),Web 2.0這名詞於焉誕生。年輕一代或許不知道,在部落格及Web發生之前,包括影音圖文等資訊的發表,都是媒體公司纔可做到的,個人再有才華,沒有平臺也難見光。不可諱言,部落格及Web2.0的確創造出偉大的資訊個人主義人人可發表,創意無限。只是,經過了將近20年的演化,世人未必查覺今日的情況已變。

職場有所謂的大公司及小公司,我們試着想想,今天一家5人規模的小公司裡,有行政、業務、會計、管理、行銷職位,分別由5個人擔綱,每個人各司其職,缺一不可,除非某人同時能懂得其他人的專業,否則,這家公司的5個人,可謂一個都少不了,少了一個,公司就無法運作了,所以這5個人對公司的價值都是不言可喻的。

好,接着我們把這5個人轉移到有100萬員工的公司裡,情況會有何改變呢?大集團裡同樣有以上各種功能的單位,但每個單位的規模可能放大幾十倍,以業務來舉例,過去小公司的業務一人要負責接洽舊客戶開發新客戶,可能同時要擬定業務開發策略企畫商品、商品簡介 、商品定價、商品銷售、商品售後服務等等,但是,大集團內上述的每項工作都會變成一個個的小組織,裡面諸如業務開發策略組還有人專職市場調查、文書作業、情報分析等等分工,由於太過細分,被取代性也高,意思是,同樣一個人在5人公司裡工作有不可取代的價值,但在大集團裡就變成可有可無,你可能變成某部大機器裡的某個模組的某顆螺絲釘罷了,你依舊是擁有相同專業及技術,但所謂的對公司能產生的價值,卻變得微不足道了。

說到這裡,大家們未必會真明白爲何我要說個人價值在數位世界深化的過程中已逐漸消失,再拿臺灣的有線電視來說明,臺灣有線電視,容或現今有許多人斷線,不再訂閱,但它曾經是臺灣80%的民衆影視娛樂的主要媒介,裡面有許多頻道的分類,用來滿足臺灣的市場,不假外求,臺灣的有線電視產業曾經蓬勃發展,形成一個影視的生態系,無論是編導演等角色或是依附其上的各種與製作企畫相關的專業或是分工,都能以此爲業,自給自足,於頻道上播出的節目,也較有機會找到自己的價值或定位,於其時也成就了不少知名的編導演或製作人。

但好景不常,像是YouTube這樣的OTT TV網路電視從2006年開始便襲捲全球,當然也包括臺灣,自此,臺灣有線電視開始與國際視頻競爭,影視廣告不斷逐年流失,造成惡性循環,人才也出走, 整個產業漸漸凋零老化,前景堪慮。聽衆們不覺得臺灣有線電視就像是一家5人小公司,YouTube 就像是一個百萬員工集團,純本土的節目就像是5人公司的員工,原本在自家環境裡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及價值,一旦被放入OTT TV數位影音大海中,突然變得手足失措,找不到價值。或許有人會說網路世界無遠弗屆,機會更多,但我始終認爲無遠弗屆只是一個美麗形容詞,真正影響你食衣住行、生老病死的,或是決定你價值的,始終還是臺灣這環境啊,不是嗎?更別說就算在網路世界的成功也如朝生暮死一般地快速更迭,一兩年前爆紅的所謂網紅,今日又還有多少人再談論他們?

其實,生活在數位世界裡的我們,又何嘗不是像網路世界裡的無數個內容一般,在數位世界的價值海上載浮載沉,數位世界的全球化力量越來越強大,我們個人是無力阻擋的,如果,面向外界的價值是如滄海一粟,微不足道,我覺得今後世人或許會調整方向,尋找自己內心的價值,因爲,那一片淨土是可以不被OTT化的。

(作者爲科技媒體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