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社論》正視疫情下的詐騙新亂象

工商社論

疫情緩解讓人們對於恢復正常生活愈來愈期待,但病毒新變異株在非洲現蹤並快速擴散,再度攪亂一池春水,股市大幅波動、油價修正,年輕人熱衷的跨年活動能否鬆綁,也打上了問號。面對着病毒每隔一段時間,就捲土重來,干擾生活步調,我們也要調整心態,在科學家找出對抗病毒的有效方法之前,接受新型態生活模式,尤其「新生活運動」邊走邊修的過程中,要注意杜絕層出不窮的詐騙事件或弊案出現,對於新交易秩序的干擾。

毫無疑問的,疫情發生近兩年以來,生活中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人與人接觸」的頻率大幅降低,提升疫苗施打覆蓋率的同時,口罩與隔板也成了日常生活的基本配備,而「零接觸經濟」快速崛起,讓筆電與桌機廠商大發利市,電商業者躋身千金股,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摸索着與疫苗對抗或共存的生活新方法。

我們也發現到,新的生活型態尚未具體成形之前,一些有心者提早嗅到了「另類商機」,詐騙手法更爲豐富多元。日前金融評議新中心示警,國外出現了以交友爲手段,誘導高齡者購買特殊或根本不存在的金融商品事件,提醒要重視疫情下的詐騙新亂象,臺灣也常見以LINE、FB等社羣平臺爲媒介,從事網路詐騙行爲。此一情況,疫情發生以來層出不窮,尤其股市指數處於高檔位置,看準人們對於從資本市場獲利的期待,以推薦飆股入手進行的詐騙行爲,僅正式陳情案件單季就多達三位數以上,並呈指數遞增方式上揚,似也是對目前的管理方式的一大諷刺。

詐騙正從投資領域向外擴散。新標的之一的運動彩券,從投資教學、賽事分析開始吸引彩迷,再以保證賺錢、高報酬高中獎等話術進行詐騙,運彩公司罕見的對此現象予以澄清,足見情況之嚴重;剛過去的雙11消費熱潮,同樣成爲詐騙的溫牀,包括高雄與臺中警方均表示,詐騙集團搭上熱門話題製作「一頁式」廣告,搭配售價低於市場行情、限時搶購等策略吸引客戶,還附上反詐騙專線字樣降低戒心。許多民衆收到包裹才發現,商品竟是「圖文不符」的廉價品,此時賣家早以不知去向,求償無門。

面對着持續增加、花樣百出的詐騙手法,政府講究依法行政,因此儘快翻修法令,提供如科技偵查法等法源依據,確實有其必要性,但坦言之,對於處理目前我們面對的詐騙案件急遽攀升的現況,恐怕是緩不濟急,包括政府機關一再提到,要加強民衆的反詐騙教育等作法,也很難收立竿見影的效果。對抗詐騙集團和對抗病毒一樣,要打的都是一場漫長的戰役,我們也提供以下的建議,作爲避免詐騙事件持續惡化的參考:

首先是讓交易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都要提升防詐騙的意識。尤其是各社羣和或便利商店,他們提供交易訊息或取貨服務,希望極大化自己的獲利的同時,也竭盡所能的避開責任。例如有社羣媒體自我宣傳時,特別強調絕對不會提供政府資訊,超商對於取貨付款後的商品「名不符實」,甚至提前在收據上印好說明,表示不接受退貨或退費的處理態度。如此一來,詐騙集團運作上自然更爲放心大膽。

我們必須要讓這些出現詐騙事件的關鍵節點,同樣要盡到社會責任。例如,超商在容易出現交易糾紛的特定期間,可以主動告知消費者或在明顯處貼示警語,提醒民衆注意,也可彙整經常出現問題的交易對象等資訊,提供給政府機關參考,而非僅是一賺取豐厚手續利潤的代轉機構而已。

其次是政府功能的強化,把態度拿出來,比完備的法律制度更顯重要。目前對於網路詐騙的立法還在進行中,但如果一切都要等到法規完備,纔開始行動,屆時臺灣社會的詐騙風氣,恐已一發不可收拾,更何況部分社羣平臺,一再以隱私權爲理由,對立法內容指指點點,相當程度延緩了立法的進度。

政府在這類事件的處理上,應該更爲積極。處理上,既可以先加強對合格電商的宣揚與鼓勵,指引民衆一條趨吉避凶之道,也可以道德勸說社羣媒體,主動避開有問題的業者。事實上,國外對此不乏先例,如谷歌處理僞造蘋果技術支援問題,臉書與亞馬遜一起揪出購物假資訊等,均爲自發性的作爲,政府有必要在後面推一把,讓反詐騙成爲全民共識,才能遏止詐騙集團的氣焰,還給民衆一個疫情生活的安全交易環境。